「九東辦」打造工業文化地圖

「九東辦」打造工業文化地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傳統工業區九龍東漸趨商業化,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擬打造九東工業文化地圖。領導研究的許焯權透露,團隊正考慮三、四十個特色地點,讓遊人參觀並了解觀塘、牛頭角及九龍灣一帶的工業文化,當中象徵工業時代的九龍麵粉廠更是亮點之一。辦事處正收集觀塘和九龍灣的舊物和回憶,冀以公共藝術等形式保存。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去年底展開「九龍東工業傳統及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潛力研究」,冀將傳統工業結合公共藝術和城市設計,保留九龍東的傳統工業特色。辦事處上月展開「徵集回憶與承傳」公眾活動,向區內人士收集具九龍東工業特色的機器、產品、相片及口述故事等資料,為研究團隊提供靈感,為未來商業區注入工業元素。 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製作工業文化地圖,凸顯九龍東的特色工業建築。本是建築師和文化顧問的研究團隊總監許焯權,接受訪問時表示,可考慮納入地圖的地點有三、四十個,將以不同主題貫穿各地點,路徑和主題均會諮詢居民意見。他透露,九龍麵粉廠外有六條儲存小麥的圓柱,是歐洲二十世紀工業時代的象徵,將會是工業地圖上的一大亮點,將連接其他特色工業設施。 地點是軀殼,展品才是靈魂。許焯權說,研究將提出具體設計方案,例如做公共藝術,或者鼓勵重建的大廈保留工業元素,「譬如椰菜娃娃和塑膠玩具都是經典的工業形狀,可以做裝置藝術,也可找藝術家利用概念做雕塑。」 他認為天橋底和公園都是合適的展示地點,又可以在路邊加裝座椅,供市民觀賞。至於不適宜展出的物品,則可抽出其靈魂,化成軟性藝術作品,「九龍東有很多藝團,他們可以用工業的概念編舞作曲,也可以跳機械人舞。」 整項研究由去年底開始,預計今年底至明年中完成,將探討九龍東工廈的緣起、演變和發展史,並透過圖書館、年鑑、年報等歷史資料,考究觀塘和九龍灣的工業歷史;與其他研究不同,研究團隊更重視口述歷史,團隊會進行四十五個訪談,訪問工業家、工人和區內居民,並建立一個資料庫,羅列於不同年代在九龍東的工廠。 許焯權強調,研究團隊目前未有任何具體方案,現時仍在蒐集資料的階段,隨徵集舊物活動下月底結束,團隊下半年會消化和整理資料,並透過工作坊、研討會等徵集公眾意見,訂出設計元素和設計準則,交出方案,再由政府進行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