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香港:百年歷史回顧展揭開文化之旅

影像香港:百年歷史回顧展揭開文化之旅

照片中的景象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19世紀中期開始,攝影技術和照片慢慢走近人們的生活,它無聲地鐫刻著歷史變遷,真實地記錄著當下現狀。伴隨歷史發展,香港近代的百年滄桑也借由攝影師們的鏡頭,凝刻在一張張的舊照片中;黑白的畫面、寫實的人物和場景都在訴說著過往的點點滴滴。

集中收藏數萬張珍貴香港老照片的香港歷史博物館,於本月十八日特別出“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主題展覽,作為特區政府今年“家是香港”系列活動之“活力香港”的一大重要項目,展期為時五個月。

本次主題展覽整合展出的七百多張珍貴香港舊照片,精選自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及夢周文教基金會的歷史圖片珍藏,當中包括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早期外國攝影師的佳作,如彌爾頓·米勒及約翰·湯姆遜等人的作品,這批照片不但反映出攝影術在香港的發展,也是香港歷史、民生、風俗的真實記錄。沿著展覽走廊,觀眾可以親身參與歷史圖片的現代回顧,重溫香港的昔日風貌,細味香港走過的足跡。其中,不少難得一見的珍品照片更是用畫面重述了那一段段曾經的故事。

1870年拍攝於皇后大道的杏花樓 (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

百年前的香港在鴉片戰爭之後,開始成為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交匯地。許多攝影師遠渡重洋來古老的東方交流、遊覽,也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展覽也分區推出了不同攝影師的作品,比如英國著名的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曾多次到訪遠東地區,用底片記錄了他眼中的香港。

湯姆遜鏡頭中的杏花樓是香港早期著名的大酒樓,裝飾華麗,名聲遠揚,吸引了當時諸多上流社會人士來此飲宴會友。同時,它也為政治人物提供議政論事的場所。1895年,孫中山等便在這裏草擬了廣州進攻方略和英文的公告。伴隨當時娼寮妓寨興盛而火紅起來的杏花樓,經過六十載風雨,最終因社會禁娼而逐漸末落。

1960年代在街頭的“寫信佬”(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

除了曾經有名的香港地標,歷史的照片還細膩地傳達出過去社會百姓的點滴生活。香港政府新聞處提供的這張舊照片,帶著觀眾回憶沉澱在歷史中的書信先生和他們筆下的紙短情長。

一人埋頭書寫,一人字句叮嚀,代筆寫信曾是香港盛行的行業。那時的百姓教育水準普通不高,中文書寫尚且困難,更別提英文的翻譯和書信。街頭代書人因此普及,他們一般多在郵局政府附近擺攤,幫助客人寫信即投或向政府申辦。

很多寫信佬都是那個年代的老秀才們,一筆一劃在書寫著遠方家人的思念,也在傳達著歷史和人們思想的改變。專讀詩書或許不再為了趕考高中,幾角錢一封平書也能攢錢謀生。

皇仁書院的預科班學生(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

歷史浪潮激蕩,當時的香港也開始出現很多新時代的新事物。這張舊照片是上世紀少見的學生合照,被列為夢周文教基金會的珍貴藏品。

朝氣蓬勃的香港學子中西兼備,既要修讀四書五經等中國古典文化傳統,又要學習英語、數學、拉丁文等西方現代知識。圖中的皇仁書院學生身著白衫,充滿自信,旨在把所知所學投身於社會家國。

舊照片紀錄著過去和記憶。每一個瞬間相互補充串聯成了歷史的軌跡,成為當下供人懷念和研究的重要憑證。香港過往的百年好像乘著一架疾馳的火車,從昔日的華南小港,到商貿中心,再到國際繁華都市,其中發展何其急促。時代和生活的腳步過快,偶爾也需要放緩節奏,不妨在歷史博物館裏跟隨歲月的照片去回憶曾經,品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