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未必是壞東西

分清投機與投資,既要從投資對象入手,亦要檢視自己的心理質素。(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許多散戶用短炒同長揸粗分投資與投機但要了解自己是投資抑或投機既要看當初自己如何作出押注決定亦要檢視自己揸的是甚麼貨,更重要是只要懂得風險管理,投機亦不一定是壞東西。

破除投資迷信

金融海嘯之後,政府及金融機構均積極推動投資理財教育,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少散戶會坦白承認自己是「炒鬼」,更會主觀願望地認為自己是投資多於投機。

散戶認為自己是投資多於投機,離不開兩個理由,一是自己投資股票長揸多於短炒,二是自己押注於較低風險資產。問題在於散戶長揸的貨,當初是否源於聽消息或媒體推介追入,結果淪為蟹貨被逼長揸。如果屬於短炒失敗變長揸的情況,其實是投機多於投資。相反,現時不少專業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會運用電腦程式操作買賣盤或套戥交易,從而有效平衡投資風險,這類精密的買賣部署雖然是短炒,但相對散戶聽消息亂炒一通,其實更切合投資原則。

至於押注於低風險資產是否等同投資,這涉及分散投資的問題。散戶只要留意金融海嘯後全球資金流向,就會發現資金是輪流湧向不同資產。例如歐美加推量化寬鬆政策後,貴金屬及石油價格率先被搶高,但隨著多國股市從谷底反彈,加上石油受頁岩氣威脅,貴金屬及石油價格持續下挫。亦有穩陣派的投資者偏好「All In」投資物業,這類投資者在近年當然大豐收,不過樓市風險絕不下於股市,回看過去數次樓市大浪,走不切貨的投資者,往往要捱過一段長達五、六年的樓市低潮期,假如持貨能力不夠強,便可能要被逼蝕讓離場。

因此把資金「All In」某一類所謂低風險資產,某程度上仍算是一種投機行為。真正的投資之道,是把資金有效地分散投資,構成一個包涵高、中、低風險的投資組合。例如散戶早年已把握上車良機以低價購入物業,再把部分儲蓄投入債券或外幣定存,這名散戶便有充裕條件,可以把部分資金投入高風險投資,透過短炒提高整個投資組合的回報。可見短線投機未必是洪水猛獸,關鍵在於事先做好資產配置的功夫。

難在克服心理障礙

不少散戶都懂得撥出三、四成儲蓄投入短炒,但這一步難在克服心理障礙。一是對付不服輸心態,人總會認為只要是自己押注,勝算便會大增。例如買六合彩,理論上電腦票及手寫票中獎機會一樣,但不少人都傾向認為親手寫彩票勝算稍高一籌。同樣道理,散戶稍為做過功課決定押注某隻股票,即使買入後坐艇,亦可能基於不服輸心理而拒絕止蝕,結果未嘗到投機甜頭先要支付學費。要把握旺市機遇投機短炒,必須理性檢視自己的眼光,一旦確認押錯注,便要嚴守止蝕紀律,保留資本尋找翻本機會。

除了不服輸心態,投機短炒另一心理陷阱是貪勝不知輸。最常見的情況是短炒一擊即中,當散戶發現投機回報以倍數計,可能會把大部分儲蓄投入短炒。但這樣便會違背分散投資的大原則。因此散戶即使短炒有斬獲,亦要緊守分散投資法則,才可以持續透過短線投機提升投資組合的整體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