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語料庫 集粵語長片對白

教院語料庫 集粵語長片對白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你位千金有讀書無呀?」電影反映一個年代的生活百態,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對白,用詞遣字往往與今日大異成趣,香港教育學院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錢志安以一年時間,利用二十套粵語長片對白,設立首個收錄當時港人日常用語的「香港二十世紀中期粵語語料庫」。錢志安期望語料庫擴至涵蓋一百部粵語長片,保育逐漸被港人遺忘的字詞、句法等。 「香港二十世紀中期粵語語料庫」現時收錄約二十萬字的電影對白,節錄自《難兄難弟》、《危樓春曉》等二十套五、六十年代的時裝粵語長片,均出於梁醒波、黃曼梨、吳楚帆、謝賢、胡楓等影星之口。錢志安指以往研究粵語的語言學者,多與老人進行訪談,以窺探當時用詞遣字的實際情況,但老人未必記得,亦受年輕一代的語言習慣影響,未必如實反映當時情況。 反觀五、六十年代是粵語長片的全盛期,生產逾一千五百部電影,幾乎每兩天就有「七日鮮」新片出爐,聲畫俱全地記錄當時的流行用語、語言習慣等,「當時的電影創作根本來不及寫好對白,時常需要演員即興『爆肚』,反而更貼近當時的社會面貌,是難得的自然語料。」以粵語片作文化研究並不新鮮,但為語言學建立語料庫卻是創舉,錢志安不止獲教院的研究資助,早前更獲該校頒發「青年學者卓越研究獎」。 錢志安舉例稱,許多粵語的語言特徵,今昔大有不同,「如在語法上,我們現在說『你食唔食飯?』,但當時把否定詞放在後面,說成『你食飯無?』。」戰後本港有大批移民湧入,社會急速變遷,港人講粵語習慣亦正值轉變期,「梁醒波在電影《契爺艷史》中,上述兩種問法都有說過,當時許多粵語習慣開始出現轉變,學者最感興趣就是這樣的分水嶺,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造成,得作進一步研究,這正是語料庫的建立目的。」 錢志安笑稱,以往把孩童稱為「豆o靚」、茶樓待應稱作「執水煲」等生活用語,往往因港人生活方式改變,漸被時代淹沒,成立語料庫正是「保育」粵語,「梁醒波在電影中點名為『雞茶』的飲品,我問過很多老人家,仍無法得知是何物,反而有較多人認識『牛肉茶』;有同事預言『火柴』遲早也是一樣,沒人再用就慢慢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