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擊樂團訪港 親子師生眾樂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五位團員上周到佛教志蓮中學表演,向學生介紹敲擊樂器,並加入互動元素。

(綜合報道)每年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台灣月」,均讓港人認識不少台灣文化。Elsie知道,今年主辦單位加入互動元素,邀請台灣藝術團體來港到學校和社區中心,與不同香港人交流。其中台灣著名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五位年輕團員上周率先來到佛教志蓮中學表演,更分別舉辦教師及親子工作坊,以敲擊樂啟發師生的思維,亦期望更多人親身體驗台灣的藝術文化。 台灣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第九年在香港舉辦「台灣月」,今年以「故事.台灣」為主題,明日起開展一個月的文化活動,通過展覽、表演、設計、工作坊、講座等六十六場活動,從歷史、文藝創新等角度切入,讓港人體驗更多台灣與香港的故事。該中心的主任盧健英同Elsie講,「往年都是單方面把台灣的東西帶進來,其實香港人已非常熟悉台灣了,所以我們開始想兩地有更多交流。」 她留意到,台灣的表演藝術與香港有別,「台灣重視人人都有權利欣賞藝術、看表演,不分學歷或地區,去年台灣月已有這想法,今年希望人人都接觸創意。」因此主辦單位請來五個台灣藝術團體,走進深水、元朗、觀塘多區,到學校和社區中心與師生、家長及弱勢社群互動,進行示範表演及創意工作坊,「他們都有分享能量,走出排練室與劇場,到群眾中互相學習,打開香港人與藝術相遇的故事。」 朱宗慶打擊樂團上周便率先到佛教志蓮中學,他們為是次交流籌備了一個月,調整以往的經典表演曲目,加入與學生互動元素,如介紹樂器及邀請上台參與演奏。團員戴含芝說,以往他們在台灣也曾向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推廣打擊樂,「互動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用唱唱跳跳簡單的方式,讓他們輕鬆接觸打擊樂。」 聽過一首首打擊樂曲,戴含芝說台下的學生均躍躍欲試,「台灣的孩子很熱情,會一窩蜂想衝上台,但香港同學很有秩序,排隊上台接到樂器後,有禮貌說謝謝。」同學們紛紛上台試奏康加鼓、小樂器如三角鐵、鈴鼓,又參與團員的表演。該校學生不少為有學習困難或特殊教育需要,另一團員李昕說,「部分自閉症的同學勇敢地舉手想試、上台演奏,蠻感動的。」她解釋,打擊樂是較親近的樂種,學生雖不常見,但易上手演奏。 五位團員希望藉今次演出與交流,讓學生理解打擊樂的形態,有很多不同可能性。她們又同Elsie講,以往較少接觸此類特殊教育學生,「演出和互動之後,學校跟我們說,從未見過學生那麼興奮,以前他們都不太敢上台表演。」戴含芝說,打擊樂有助開發兒童腦部的數字和邏輯,「節奏跟數字有關,最難是爵士鼓,手腳並用,但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家長覺得對小朋友學校課程有幫助。」 聽她們說,台灣許多家長都讓子女學打擊樂,僅次於學鋼琴,「樂團重視推廣,我們常做巡演,民眾對打擊樂不陌生,但這次聽學校說,香港的觀眾和孩子較少這類活動,看到表演很高興,但較內斂。」因此她們希望能常來香港,「感染港人喜歡和熟悉打擊樂,開心享受表演。」 示範表演翌日,樂團即舉行兩場工作坊,首場為教師而設的打擊樂班。團員們教校長及四組老師,以不同大小的水桶、地刷、刷帚等工具,跟節奏敲出多聲部的曲目。經過兩小時學奏,老師們成功大合奏一曲《快樂打掃》。李昕說,「有數學老師跟我們說,這學校的孩子,較難理解數學的邏輯,如看時鐘、數數字,以往教他們拍自己身體學習,現在想到新方法,把音樂的節奏加在課堂。」她們相信,「這次的表演和工作坊,不但刺激到師生對打擊樂和音樂的啟發,有助他們的學業,很值得。」 Elsie當日亦參與親子工作坊,這次團員教家長和學生用身體不同部位,敲出節奏和聲部。戴含芝說,「因為打樂器要先認識那些音階,不是兩小時就學會,把身體當作樂器,發出不同拍打聲音,他們也很有滿足感,可以跟爸媽在家裏練習。」 當日有十四個家庭和十二位學生參加,Elsie同家長王太傾過,她說,「今次啟發到原來音樂隨手可得,用肢體、空間也可奏出音符,故不應灌輸孩子音樂很複雜。」她又覺得,是次機會難得,「香港常把讀書放首位,很少有此類讓家長一同參與的課堂,可從旁教導子女課外知識。」中四生何曉彤亦說,以往僅從旅遊書認識台灣美食和美景,今次則可較深入了解台灣文化。 Elsie亦同校長伍月明傾過,伍校長表示,該校一向積極通過不同教學模式,發掘學生潛能,及配合有學習障礙的學生,「近年發現他們在音藝接收能力更好,故採用藝術與音樂治療,如過度活躍或自閉症的學生,有平靜的心,可跟上學習,也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自信。」伍校長又說,以往多為鑑賞活動,是次互動有見學生反應熱烈,期望日後可親身到台灣作文化交流。 Elsie提提大家,「台灣月」明日展開為期一個月,另外兩個台灣藝團下月中將來港舉行親子創意工作坊,報名及其他活動詳情,可瀏覽www.taiwanculture-hk.org。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