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生環保短片 推動玻璃回收再造

方潤華生環保短片 推動玻璃回收再造

(綜合報道)現時流行拍攝短片,用作宣傳之用,Elsie知道,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的三位學生在無資源的情況下,創作一個玻璃樽復仇故事,拍攝一齣五分鐘短片,向大眾宣揚玻璃回收訊息,該作品《進擊之復仇》更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的「源頭減廢及可持續發展」互動微電影比賽中,奪得冠軍和「facebook最具人氣作品」兩項大獎。 「源頭減廢及可持續發展」互動微電影比賽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鼓勵學生藉學習、拍攝及製作微電影,加強對源頭減廢的了解和認識。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的作品《進擊之復仇》就奪得冠軍和facebook最具人氣作品。Elsie也有欣賞過該作品,故事講述環保學會會長邀請了一位同學,參加環保短片創作比賽,鏡頭前,這位同學大義凜然指出,人們不應亂掉玻璃樽,應放進指定回收箱,怎料鏡頭後的他卻一手把玻璃樽掉進垃圾箱,玻璃樽決定向他展開一連串復仇行動。 參賽學生何彥良、馮履斌和溫寶怡創造一個「活生生」的玻璃樽,以復仇宣泄被胡亂掉棄的不滿,好像主角雙手被玻璃碎割得滿布鮮血、走路時被玻璃樽絆倒等,擔任主角、剪接和拍攝的何彥良同Elsie講,「通識科黃學文老師知道我喜歡拍攝短片,又是校園電視台的主席,於是便找我跟其餘兩位同學合作,這齣短片的故事由溫寶怡構思,初時我覺得玻璃樽復仇太誇張,想不到短片出來後,人人讚好,引起觀眾反思;且在短片的結尾,觀眾可以選擇主角的生死,增強互動。」 Elsie喜歡短片中,主角跟「玻璃樽」的對話,「玻璃樽」控訴香港每天運往堆填區的玻璃達三百噸,其中只有約百分之一是循環再造,餘下的便成垃圾,永遠埋在堆填區,馮履斌表示,「製作此短片前,黃老師跟我們分享過一些資料,我們才驚覺,香港的玻璃回收發展如此緩慢,其實玻璃的用途很廣泛,如可以變成環保玻璃磚,不過社會大眾對此研發不甚了解,加上生產商仍未能支付回收和運輸的費用,故玻璃回收業停滯不前。」 他續說,香港的玻璃回收率是全球排名極低,香港經常標榜國際都市的形象,可惜本港回收意識非常薄弱,政府推行的環保政策起步遲,而且沒有嚴謹執行法例或獎賞制度;市民也沒有太大的環保行動,譬如五毫子膠袋徵費的阻嚇力不太大,不少人寧願購買膠袋,也不攜帶環保袋,證明了阻嚇力不足,「我未讀通識科前,對社會毫不關心,現在已改善了『時事冷感』,好像這次參與拍攝,讓我認識香港的回收問題。」 何彥良也表示,「雖然這齣短片只有短短五分鐘,但也講出我們在課堂所學的東西,也期望可以帶動身邊的人注意玻璃回收,其實自○八年開始,十一間酒店開始參加自願回收計畫,免費收集及運送廢玻璃樽到環保玻璃磚工廠生產,環保磚的使用亦擴展至更多的學校、政府部門和屋苑,而市民也可把玻璃樽棄置香港各區的玻璃回收點,讓它們循環再用。」 短片創作「潮」講環保,吸引年輕人關注。彥良表示,「我平時也習慣在網上分享短片創作,短片的傳播比文字更廣闊,打破語言的局限,而且短片的影響力很大,觀眾較容易接片中的訊息,以這次比賽來說,如果只是平鋪直述本地玻璃回收的情況,相信會悶壞年輕人,改以短片來表達,就更增加趣味。」 他續說,「我也看過別的參賽作品,其中一齣短片是以愛情比喻回收膠樽,讓觀眾反思膠樽用舊了,是否就要丟掉,正如愛情舊了是否就要分開;還是可以把膠樽回收再用,如同把愛情修補,重新再愛,年輕人會喜歡這說法。而我們取勝的關鍵是故事結構較強,雖然我們缺乏資源,不能做到電腦特技,但在後期製作上就花了不少心思,我在剪接和音效,加強懸疑的氣氛,因而得到不少人喜愛,這次比賽既滿足我的拍攝欲,也能夠學而致用,給我們很大的滿足感。」 Elsie覺得,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的得獎短片《進擊之復仇》創意十足,有興趣欣賞該作品的讀者可瀏覽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zh62gYR4WhQ。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