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金鯉魚門——古今海防要地

歲月流金鯉魚門——古今海防要地

(綜合報道)九龍半島東隅之鯉魚門,古往今來均為香港地域重要海門,清末屈大均重點禁書《廣東新語》卷二地語及海陽鄭昌時《韓江聞見錄》卷六均有提及。清朝初葉,煙燉山(今獅子山鄰筆架山)設煙墩,以狼煙為號,亦是監視鯉魚門海防其中之一項設施。 「風過海晴明,潮退岸堆沙。海鳥飄,直透碧空。堪恨西風使俗換,失傳統。寂寞海天涯,更逢日偏斜。歌正道,知音何處?唯有自鳴無數夜,對明月,訴心曲。」(《香山客》) 明敗清起,明末遺民紛紛南逃,其間有鄭建者為反清部將之一,曾是鄭成功部屬,未能及時隨鄭成功往台灣,留守南下廣東臨大鵬灣及新安海岸駐居,改適漁樵生計。鄭建死後其子孫及部屬竟為勢所逼,淪為海盜,橫行潮汕、新安一帶海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大敗廣東碣石總兵部隊。鄭建後人有鄭連昌及其兄弟連福,盤踞鯉魚門及大嶼山,而鄭連昌更為凶悍,於鯉魚門後山設寨,被當地居民稱為惡魔頭,因而連山名亦稱為魔鬼山。 鄭連昌有七子,共為海盜家族,連昌死後由其長子鄭一統領,鄭一即為張保仔老闆。連昌在東京灣遇颱風溺斃後,張保仔接領大權,甚而把師母鄭一嫂也接收為自己夫人,後張保仔夫婦受清廷招撫做起官員,也算有個好歸宿。 古今凡涉及海盜者,多有藏寶洞之傳聞,鯉魚門也不例外。昔有蕭雲廠著有《鯉魚門海寶藏》,文稱:「澳門有鄭金水稱為鄭連昌後代,藏有族譜,在族譜中顯示隱言:『三叉水溝,鯉魚疊石八尺高,黃砂是金子,祖先大事可修』。鄭後人即以其意指為藏金之地。」今茶果嶺及鯉魚門一帶,大興土木,地貌今非昔比,已難指認藏寶洞之所。二次大戰前英軍於魔鬼山上建有現代炮台,但為日軍所毁,今仍存廢壘供遊者憑弔。 鯉魚門地域業權早期(1900年前後)掌握在四大家族手中,葉氏擁有地權在南部、下環(今之海傍道)、瑪環(天后廟附近)及酒灣(避風塘及工業區附近);曾氏擁村北即現今油塘及藍田;羅氏據安鯉西村一帶;張氏擁酒灣北岸避風塘側工業區及三家村。 鯉魚門也曾擁有小型工業輝煌時代,陶瓷廠、糖果廠、燃料廠、船廠及石礦廠先後開設,使其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典型工業區。當時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及三和堂四石廠分別由曾、葉、朱氏經營,目前在天后廟後及媽環村後山邊仍見石廠遺迹。而媽環村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更是石業中心,擁有利興石廠、東方石廠、大興石廠及旺賢石廠等,到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發生暴動事件,政府管制火藥更嚴,間接使石礦業走向停產之路。 業隱業現,隨着鯉魚門人口漸多,形成小商區、學校,各種中心服務團體介入,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小墟鎮區況在鯉魚門呈現,同時由於地利及交通改變,出現大量海鮮酒家,旅業推動及傳媒大力宣揚下,成為市民品嘗海鮮好去處,直到近年高大牌坊屹立,美化海濱街道(海鮮街以招徠)及市政大樓落成,艷麗夕陽下,山海之濱之鯉魚門更見興旺,遊客更眾。 鯉魚門名勝古迹集中於海鮮大街末段媽環村尾天后古廟海角,民初刻石「香海襟喉」、「海天賢秀」、「江南煙雨」等雖僅數十年歷史,實可媲美內地名山大川石刻勝景,何況巨輪出入於鯉魚門海,為香港走向世界重要一環,而「鯉魚夜月」卻是著名香港八景之一,無論日與夜都為遊客帶來無限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