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博物館改善收入結構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海事博物館正準備由赤柱美利樓遷往中環碼頭,總監韋持力在新址接受訪問時透露,博物館財政來源較單一,集中來自航運及船務公司的贊助及捐贈,約佔總收入八成,而入場費及紀念品等其他收入約佔兩成,「舊址開幕之前,博物館曾經兩度邀請各界提供財政支持,航運界反應正面,合共八十二家公司參與,支持了開幕及首五年的營運開支。」 博物館最快明年一月底重新開幕,韋持力期望日後收入結構可以更加平衡,包括將贊助及捐贈所佔比率下調至三分之一,門票及紀念品等收入上調至三分之一,而贊助及捐贈來源亦更多元化,「太過側重一個行業的話,財政風險或會太高,正如數年前航運高速發展,但是其後又遇上經濟不景,情況不太穩定」。 未來加強與企業合作 談到博物館未來發展,其一是定位更加貼近社會各界,而非只是服務單一行業,具體工作包括加大力度與企業合作,「企業會員制度在外地博物館非常流行,例如讓員工以優惠門票參觀展覽,一方面企業視為提供員工福利,另一方面博物館又可接觸全新客源」。 博物館亦會加強與中小學聯繫,發揮博物館教育作用,「航運對於本港經濟發展有關鍵影響,屬於重要歷史,以前礙於赤柱選址可能較遠,未必能夠吸引太多學生到訪,現時即將遷至中環,發展潛力增加不少,同時現時教育制度,包括引入通識及視藝教育等等,也會有助促進博物館發展」。 完成搬遷之後,博物館面積會由現時大約八百平方米,大增至約四千四百平方米,新增設施包括咖啡室及專題展覽廳等,前者將會提供簡單餐飲服務,後者可租予其他團體舉行短期展覽或其他活動,拓闊收入來源。而為搬遷及擴建計畫,博物館過去兩年籌得大約九千萬元,並已成立專項基金,同時政府亦向博物館撥款約一億二千萬元作支援。 記者 余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