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兩地教師合著閱讀策略

港台兩地教師合著閱讀策略

(綜合報道)有效的閱讀策略,動孩子的學習能力。Elsie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新書《閱讀動起來4--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此書記錄來自香港與台北兩位老師的教學歷程,兩人運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尋找重點,並帶入課堂活動,燃點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港台教師相互交流教學心得,激發學生的良性學習反思。 Elsie的小兒子剛接回中文試卷,他的「閱讀理解」部分明顯最弱,只是剛好及格,他坦言,「我不夠時間閱讀文章,而且有許多詞語都不懂得,也不知如何詳細回答問題。」Elsie回想,兒子平日看圖書,也能說出內容大意,為何會不懂應答?為了幫助兒子克服「閱讀」難題,我特意看了這本由親子天下出版的新書《閱讀動起來4--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希望找到破解閱讀的法門,並吸收專業老師的教學心得。 這本書主要記錄一場「一課兩教」的交流活動,活動由中央大學教授,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柯華葳策劃,她邀請香港播道書院小學部中文老師葉煥婷,跟台北市士東國小校長林玫伶交流教學經驗,兩人分別指導台北市明德國小五年級的中文課。葉老師和林老師同樣教導劇本,題目是「堅持到底」,但採用的教學法就全然不同,前者定立清晰的教學目標,並安排多元化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後者協助學生閱讀劇本,尋找人物的關係圖和架構,提供實在的學習方法。 Elsie看完全書,發現兩位老師運用的教學法,家長也可應用在親子閱讀上,譬如葉老師指出,「在中文科教學中,語文知識的教授固然重要,但價值觀的建立也不可忽視。」她除了教導課本,還選出一則新聞報道和沒手沒腳的力克故事,延伸講述堅毅不屈的精神。她又認為,「在課堂上帶入不同活動,引起同學的好奇心和興趣,同學自然會主動『追看』故事書。」於是她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即興劇、提問等,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原動者。 而林老師就鼓勵學生閱讀時,邊讀邊想,她指出,「我讓學生先概覽課文,有了初步輪廓後,練習用『想像法』及『朗讀法』幫助學生閱讀劇本,讓學生重讀一次。」另外,學生可運用三張便利貼,記錄他們「會停下來想」的地方,發表他們的感情和疑問。林老師還給學生一份作業,就是改寫劇本,只給他們首句和結束句,結合閱讀和寫作的元素。柯華葳也稱,「兩位老師以不同方式,充分照顧到高層次的閱讀理解。」 以往,Elsie跟小兒子講故事,只眼於故事內容,甚少深入討論,看完兩位老師的教學法,Elsie打算跟兒子「約法三章」,舉辦一周一次「閱讀日」,仔細閱讀一篇文章或故事,如朱自清《背影》、張系國《星雲組曲》等,並搜尋一些相關報章,討論分析人物性格、環境氣氛,且母子倆可一同創作相關題材,既加深雙方理解,又可鍛煉寫作能力。 Elsie如此大費周章,只為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今時今日的中文科,不只要求學生認字背誦,而是發展九種共通能力,包括聽、說、讀、寫、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不論教師和家長也要倍加用心,具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葉老師建議在職教師,「因應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聯繫生活,選取有趣又合適的教材,當然還要考慮到各科所需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Elsie認為,現今學習不能缺少「策略」,否則便容易離開軌道,書中最後一章專訪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學者陳明蕾,她指出,「一位有『閱讀策略』的讀者,會隨時注意『我現在究竟讀懂多少』,並不斷評估『我現在理解到甚麼程度』,譬如,當文章出現不懂的字詞時,是否會留意到有些字詞在上文下理中已經作出解釋」,她舉出提問、預測、筆記、摘要、六何等策略,有助讀者牢記或理解內容。 現今教育要求孩子成為「全方位」閱讀者,陳明蕾強調,「我們也期待小讀者不只是停留在淺淺的『說大意』層次,而是更進一步成為能說出感受、善於推薦分享的『說書人』。」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小孩和大人每天閱讀大量圖文,通常淺讀即止,不能達到高層次的知識素養,尤其是現今考試脫離背誦模式,重分析、整合能力,小孩子自己有必要形成一種閱讀方法,提升個人的理解能力。Elsie覺得,閱讀不只為了認字,而是領略文章的含意,這須要運用策略解難,更須用心思考。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