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腦科學」計畫 中學生初探心理

港大「腦科學」計畫 中學生初探心理

(綜合報道)剛過去的聖誕和元旦長假期,有天Elsie大女邀請了幾位同學到家中作客,當中有人提議玩心理測驗,期間見她們笑得開懷,遂打趣問她們日後想不想讀心理學系,誰知幾乎人人有興趣,卻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Elsie知道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六月,正舉行「香港大學青少年腦科學計畫」,是該系首次為中學生舉辦六個免費講座,課題包括專注力、大腦功能不對稱性、視覺錯覺、迷信、睡眠以及性別發展等,讓中學生有機會接觸腦科學。 上月中便舉行了名為「眼大睇過櫳」的首場講座,內容圍繞專注力,有約一百五十名中學生和老師參與,反應不俗。Elsie問過負責主講「眼大睇過櫳」的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加蕙,她說香港在腦科學的發展較落後,中學的教科書也沒有相關內容,但在其他國家,有關腦科學的研究,更應用在生活層面上,例如美國,罪犯的腦部活動可影響司法結果;至於以色列,也正研究旅客在機場過關時,須素描腦部活動,看是否有犯罪企圖。「這當然是牽涉私隱,但也反映到香港在這方面較落後。」 曾教授又說,在台灣和日本,有出版社翻譯適合中學生看的腦科學書籍,使腦科學普及化,但香港卻很少,「為了讓中學生也有認識腦科學的機會,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便舉辦了『香港大學青少年腦科學計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去表達講題內容,用語、例子都會較簡單,務求中學生也聽得明白。」 好像首個講題有關專注力,曾教授就講到,每個人的專注力都是有限,「就像你有一百元,用完了就沒有。」然而,做每件事都需要有專注力,只是做很熟悉的事情,例如走路和吃飯等,所需要用的專注力較少;做不熟悉的事,就需用較多專注力。「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不能一心二用。」 曾教授又舉例,即使多聰明的學生,在一心二用時,也不會有好的成績。「在美國的MIT(麻省理工學院),曾有教授請他們的學生做實驗,請他們比較在一心二用下,解決難題的結果。實驗證明,學生同時做兩件事的結果,是不及只做一件事好。」因此曾教授笑說,學生溫習或做功課時必須專注,不能同時又看電視,又做功課。 Elsie又問過部分帶學生參加講座的老師,他們都說講座內容生動有趣,有助中學生認識腦科學,好像灣仔的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生物科老師李準偉,當日就帶了十二位修讀生物的中五學生聽講座。他同Elsie講,其實不少學生對心理學有興趣,但沒有甚麼機會接觸,大部分只能從雜誌上取得不太正規的知識,參加是次講座,正好能讓學生了解多點心理學,也期望能多認識腦部結構和神經系統等知識。 李Sir說,講座除了由曾教授主講外,還播放幾齣有趣短片,教學生認識專注力。「有短片拍攝了在酒店大堂的接待處,旅客填寫入住資料的時候。片段播出當客人的專注力達某一程度時,隨時能夠換去原來接待他的服務員,但客人本身都不會發現。」李Sir認為,這些短片正好可讓學生反思,一心多用是否真的能提升做事的效率。 曾教授說,「香港大學青少年腦科學計畫」仍有五個講座尚未舉行,每個講座主題均是各心理學系教授的專長,再配合中學生的興趣去設計,各主題分別為「大腦居然不對稱?」、「眼見未為真?」、「謎.信」、「我睡.故我在」和「性別大乾坤」。有興趣參加講座的同學,可登入http://www.psychology.hku.hk/hkuybs了解報名詳情。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