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敦煌交流 體悟中樂意境

港生敦煌交流 體悟中樂意境

(綜合報道)埋首讀萬卷,不如行萬里路,Elsie知道,無極樂團早前舉辦「敦煌文化交流團」,帶領十七位香港學生到蘭州、敦煌參觀古,並跟當地藝術學院師生交流音樂和舞蹈,互相切磋音樂技藝。 一行人深入認識敦煌石窟的歷史、宗教和藝術價值,感受古人的堅毅和虔誠,從中領悟中華文化的內涵,以豐富樂團的創作和理念。 無極樂團以中國樂器阮琴及琵琶為主,配合簫、笙、胡琴等獨奏樂器,演繹不一樣的古典曲目。Elsie知道,樂團為培養成員的藝術修為及文化涵養,團員都以禪坐、京劇、太極、氣功、舞蹈及書法為平日的基本功課,並會舉辦美學、文學、建築等範疇的講座。去年無極樂團策劃的「意象敦煌」計畫成功獲香港民政事務局的兩年資助,因此推出不同類型的演出及活動,「敦煌文化交流團」就是其中一項重點計畫。 無極樂團團長林灒洞同Elsie講,計畫得到敦煌文化弘揚基金會的協助,安排歷史和藝術兼備的行程,深入探索特別的洞窟,並探訪當地學校如蘭州大學藝術學院、敦煌藝術旅遊中等專業學校,提升十七位香港學生對敦煌藝術的認識,「我對敦煌的認識來自書本、相片,我也是首次親身踏足敦煌,探索洞窟最為震撼,好像榆林窟的壁畫和藻井,鋪天蓋地是佛教故事和圖像,古人刻畫的佛像和圖案都入木三分。」 她驚歎說,「當時的宗教力量何其偉大,足以驅使僧人留守敦煌,繪畫富麗堂皇的壁畫,畫中常有舞蹈的場面,舞伎拿阮、笙、琵琶等樂器伴奏,讓我們強烈感受到古代中國藝術的繁盛,整個旅程只有短短七天,我從古中獲取不少作曲的靈感,也了解到敦煌一千年藝術價值,年輕團員的衝擊不比我少,他們大多對敦煌歷史一知半解,是次旅程正好擴闊他們的視野,且令他們見識到當地學生的藝術修為,讓他們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是次旅程不是遊山玩水,團員需要跟當地器樂和舞蹈學生交流,學習對方的長處,林灒洞笑言,「兩地學生分別演奏不同的樂曲,學生們的學習氣氛熱熾,我們帶去的樂譜更不敷應用,團員紛紛到互聯網搜索舊樂譜,在排練時間缺乏下,眾團員發揮默契,演出頗有水準,甚或超越平日的排練。」 參加者馮朗妮和唐鳴鶴表示,「內地學生的基本功很穩固,花很多時間練習技巧,他們的勤奮值得我們學習,加上內地音樂市場競爭很大,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相對香港較輕鬆,我們的技巧可能不及內地生嫻熟,但重視思考和感悟,成員不止要熟悉十六個音符,還要用心感受樂曲的意境,及成員之間的默契,這次交流鞭策我們不斷進步。」 就讀香港教育學院音樂系三年級的朗妮又稱,「音樂交流為我們帶來一點壓力,同時提升我們的自信心,期待再次與外地生作交流,另外,我們到蘭州大學欣賞敦煌舞蹈,舞蹈學生指導我們基本的敦煌舞姿如反彈琵琶,他們的舞姿美感,充滿古典韻味,我們這群門外漢則像機械人,動作十分生硬。接觸不同的藝術媒介,也是有趣的學習歷程,除了學術交流,我們還遊覽陽關、玉門關、嗚沙山、月牙泉等地,在廣闊沙漠中,想像絲路的繁華,別有一番唏噓。」 到敦煌又豈止學習音樂,就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鳴鶴坦言,「我自中學開始學柳琴和阮,但對中國歷史卻所知甚少,今次親身到過敦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莫高窟的壁畫記載不少歷史,譬如西漢初年張騫出使西域的任務、隋朝曇延法師入宮祈福等,而最令我驚訝是其中一個洞窟,記錄十二星座的圖案,遠比西方發現為早。敦煌蘊藏極珍貴的文物和史料,可惜早年被外國人盜取,令中國人無限惋惜,激發我們肩負保護中華文化的責任。」 她續說,「通過演奏中樂,也可保護中華文化,香港人習慣聽西方音樂,對中樂的認識不深,且社會瀰漫『速食文化』,缺乏耐性欣賞古典音樂,我作為無極樂團的成員,誓要運用自身力量,做好演奏者的角色,發揚新式中樂的特點,吸引更多觀眾留意中國文化。我認為中國文化與藝術乃一脈相承,不論是音樂、繪畫和書法都重視心靜,我相信觀眾接觸中樂,可引領他們認識整個中國歷史。」 Elsie覺得,年輕人的腦力、腿力充滿能量,坐看書不如走向世界,吸收更深層次的知識。另外,無極樂團將開辦「良友無極樂團文化工作坊」,有興趣的讀者可致電2722 1650,查詢詳情。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