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變師徒 低音提琴繫親情

父女變師徒 低音提琴繫親情

(綜合報道)音樂拉近父女關係,有助實踐愉快的家庭教育,Elsie認識低音大提琴老師鄭景聰多年,在他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以來,指導的學生逾千人,而其中一位學生就是他的女兒,五歲的鄭亦真(Alison)跟隨父親學琴兩年,她對大提琴的興趣濃厚,樂於參與校內、校外表演,以積累演出經驗,低音大提琴成為父女之間的溝通橋梁,亦師亦父的鄭景聰笑言,「教女兒習琴,並非期望女兒成音樂家,只為跟她多見面。」 Elsie本身不懂樂器,子女跟我討論音樂時,總覺得欠缺了一種音樂交流,Elsie的朋友鄭景聰(Edmond)是一位資深低音大提琴老師,他從事低音大提琴教學工作達十五年,曾任九龍塘宣道小學中級弦樂團及啟思小學管弦樂團指揮,現擔任Metropolitan Youth Orchestra和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指揮,同時於香港演藝學院和拔萃女小學教授低音大提琴,及開辦音樂教學中心。 Edmond桃李滿門,其中一位學生是他的女兒,五歲的鄭亦真從三歲半開始,跟隨父親學習低音大提琴,Edmond笑說,「我的工作頗繁忙,每周要教逾百位學生,有時要見子女一面也甚難,在Alison兩、三歲時,我已經帶她到音樂教學中心看看,她看見哥哥、姐姐拉琴,也會一臉羨慕想一起學習,直到她三歲半正式由我教琴,每周到中心上課,我便可藉着上課,跟她定時見面。」 Elsie知道,每年暑假Edmond都會帶領學生到歐洲參與音樂營,Alison去年也隨爸爸到歐洲,欣賞營內小朋友表演,開闊她的眼界,「我讓女兒學習Double Bass,既為培育她對音樂的興趣,也為增加彼此的了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她的個性,Alison很開朗和樂天,也是一位勤力的學生,每天都會自動自覺練習,但又十分固執,不容許自己犯錯,且不喜歡刻板教學,活動教學較適合她的個性。」 Edmond強調,「對待女兒跟學生是一視同仁,如果女兒上課不留心,也會教訓她,以認真的語氣跟她說,『你令我很失望』,她便會內疚得哭起來,總的來說她的表現大致良好,並不難教。」在旁的Alison一邊摟着爸爸,一邊笑言,「我喜歡大提琴的聲音,好像巨人走路發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而且我很喜歡跟爸爸上課,因為他偶然會說說笑話,上課時很輕鬆,課餘的時間我會用電話傳一些胡亂拉的歌曲給爸爸,他都會覺得很好笑。」 就讀蘇浙小學幼稚園(國際班)一年級的Alison喜歡表演,她除參與音樂教學中心在演藝學院的音樂會,也會在校內表演低音大提琴,她笑稱,「喜歡觀眾的掌聲和欣賞的目光,站在台上一點也不會害怕,我跟爸爸試過在學校的聖誕音樂會上,一起拉簡單的歌曲,非常好玩,我長大後也想跟其他哥哥、姐姐一樣到德國交流表演。」 Elsie眼見不少家長對子女期望甚高,希望子女以優秀的音樂成績,考入心儀學校,擔任老師多年的Edmond反而對女兒不抱期望,他坦言,「身邊不少朋友小時候被父母逼學琴,長大後非常討厭彈琴,若然一個人不是真正喜歡、熱愛音樂,學樂器只是一件苦差,我對女兒不抱期望,更不奢望她成為音樂家,我跟太太只希望她在快樂的環境下長大,更重要是保留一份童真,不以成績和考試來評定她的成敗。」 「功利家長」視音樂為手段,Edmond直言,不同時期的家長對子女學習音樂抱不同心態,早於十年前,家長把子女送來學琴,是真的希望讓子女學習一門知識和技藝,這樣的學生表現最好,然而這情況卻逐漸改變,名校學額競爭激烈,家長開始視學樂器為入名校的「工具」,「曾經有家長直說,『如果我個仔入到名校,就唔會再學』,父母將功利的想法灌輸給子女,他們又如何用心學習?現在我會跟報讀樂器班的家長商量,以調節家長的心態,報讀好學校固然重要,但子女享受音樂、保持認真學習的心態更為重要。」 他續說,「我希望我教的學生都是用心,有心自然容易成功,而家庭也要營造學習的氣氛,如果家長縱容子女懶惰,任由他不練習,即使有錢付學費,也是浪費資源,我的教學中心也有基層學生,他的父母收入有限,但堅持讓他一周學一堂,這位學生很用功,父母也時常鼓勵他,他的學習表現很優秀。教學生涯給我很多體會,故我從不會給壓力女兒,因為我明白入讀名校、富有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沒法逼出來,父母應放手讓子女追尋他們喜歡的路。」 Elsie覺得,父母與子女志同道合,感情自然更加融洽,有助鞏固親子關係。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