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湘潭市一家小吃店的收銀員用算盤算賬。 新華社記者白禹攝。

12月4日,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主席加拉耶夫手中的小槌落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美譽的中國珠算列入了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至此,中國歷時5年之久的珠算申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著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為人類計算帶來巨大便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然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與普及,傳統算盤也在逐漸淡出中國人的視野,甚至從小學課桌上消失。曾經朗朗上口的“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等口訣變得陌生起來。

面對各種困境,珠算必須自我創新才能生存與發展。在珠算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珠心算在提高兒童學習成績、培養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獲得了認可。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蘇金秀說,以珠算為基礎的珠心算把珠算的運算模型與珠碼內化在大腦中間形成表像(珠象),並通過珠象實現運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珠心算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閱讀速度,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大腦中甚至可以完成複雜的計算。研究發現,兒童在一般課堂上的注意力僅能保持15分鐘,而在珠算與珠心算課堂上最長可達45分鐘。

同時,珠心算開發兒童智力潛能方面的效果引起了國際智障康複學界的高度關注,有的學校嘗試在智障兒童康復訓練中引入珠心算,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不僅如此,在中國一些城市的老年大學和養老院裏,學習珠算也開始流行。多項研究表明,老人學習珠算,動口,動手,更動腦,加強了手與腦之間的相互協調,對預防老年癡呆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今,珠算的價值正得到更多的認可。在珠算從中國小學課堂消失10年後,2011年中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已將算盤作為一種算具重新列入教學範圍。一些省市正逐步開設實驗教學區,其中江蘇省已於去年8月把珠心算列入全省小學數學課程。

蘇金秀說,珠算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是小眾的“奢侈品”,而是一個由大眾創造的普通工具,未來珠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應該遵循這個規律。只有在使用中不斷加以創新,古老的珠算才能保持活力。

珠算文化研究人士認為,珠算是中國文化獨特性與多樣性的一種體現,應予以保護,也應在世界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