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哈到披頭四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放低嚴肅,享受美樂,就是這晚(4月5日)香港管弦樂團的呈獻。 音樂會名為《From Bach to Beatles》(《由巴哈到披頭四》),取名想是為求賣座,結果真的有八成入座率,成績不俗,但與音樂會內容有點名不副實。 包羅萬有音樂會 巴哈的D小調觸技曲及賦格曲揭開序幕,經典的旋律,多次成為驚慄電影的配樂。在美國指揮家華卓拿(Julian Wachner)敏捷的手法帶領下,港樂弦樂師奏出尖銳帶緊張的氣氛,木管樂師吹出了神秘的氤氳,令人好像迷失在深山幽林中,驚懼萬分。 這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音樂會,不是序曲加主曲目再加終曲如此簡單,而是包羅萬有,除了港樂的交響樂,還有來自內地的鋼琴手朴星吉獨奏了蕭斯達維契的A小調第二前奏曲及賦格曲,樂思源自巴哈,琴音很美,可惜大鋼琴置在舞台最左邊緣,文化中心演奏廳出了名音響差,這種擺位令琴音走了樣。 隨後,有現代作曲家帕特和格蘭格取材自巴哈對位法樂思的二次創作音樂,動聽之中,隱然窺見巴哈的影子,證明巴哈的巴洛克音樂,穿梭時間與空間,有強大的生命力。 結尾選曲有點敗筆 王健獨奏巴哈的第五大提琴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音樂中的愁苦都在王健臉上的表情流露而出,當大家仍未從大提琴的沉吟中走出來,指揮家華卓拿親自彈奏管風琴,巴哈的G大調幻想曲的跳躍與宏大音流,把音樂會推上高潮。 但去到年輕結他手溫逸朗彈巴哈的E小調布雷舞曲,或許怯場,彈得不夠流暢自然,當他為女歌手Jennifer Palor配奏John Lennon的《Blackbird》時,音樂會的編排就讓人覺得有點「無厘頭」,即使麥卡尼曾透露這歌的結他部分,靈感源自巴哈,但筆者一點也辨認不出,流行曲與古典樂的反差太大了。 最不協調的,是終曲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把整個音樂會的感覺,由歌德式的莊嚴丶崇高丶幾何建築,忽然變為奢華丶浮誇丶着重裝飾花紋的宮廷建築,是為結尾的敗筆,雖然王健的獨奏部分如歌地感情充沛,而港樂的伴奏亦把人帶到法國宮廷的盛大舞會中。 不過,筆者太多的分析,又違反了文章開初所說,享受美樂,感動其中,已然足夠! 圖:星島圖片庫 不是一般的港女,她愛消費、看娛樂新聞、喜八卦之餘,也放眼世界,追逐新文化思潮,更醉心藝術音樂文學以至一切有品味的人與事。在《頭條日報》寫了五年專欄,其後開始在《星島》開筆,請讀者多多指教。editorial@hkheadline.com Kelly Chu 逢星期五刊出 (此中有真意) 今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