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訂藍圖 優化「氣候敏感」地區 港六招「通氣」 都市更好風

規劃署訂藍圖 優化「氣候敏感」地區 港六招「通氣」 都市更好風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府早前公布「清新空氣藍圖」,跨部門改善本港空氣質素問題,規劃署最近亦完成「都市氣候規劃建議圖」作出配合。負責研究的團隊表示,全港約有百分之五的土地被界定為風流通潛力低和熱能壓力高,規劃上屬於「高度敏感」地區,未來發展需要作出緩減措施,隨着新發展區已相繼採用優化規劃六招,料問題嚴重的範圍不會再擴大。 記者:歐志軍 規劃署又指,最新賣地表內二十二幅GIC或綠化用地,全部也經過「新工具」的檢視,即使改劃住宅用途,也不會對地區的空氣流通構成不良影響。 規劃署聯同不同範疇專家展開的《都市氣候圖及風環境標準可行性》研究,花了近六年時間為本港制訂「都市氣候規劃建議圖」,將全港不同地區納入五個都市氣候規劃分區之中。 吳恩融:香港「好風」城市 擔任項目統籌的中大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表示,香港一直屬於「好風」的城市,即使經過多年發展,風環境保存得尚算不錯,研究後發現全港有多達七成五的面積,是屬於風流通潛力良好和熱能壓力低的「都市氣候高價值地區」,主要分布於郊野公園範圍,只分別有百分之四和百分之一的地帶,是位於風流通潛力低和熱能壓力高的「高度敏感區域」及「極高度敏感區域」,主要位處港島北部、九龍半島和荃灣都會區等地區。 但他表示,被劃為「高度敏感」和「極高度敏感」的區域說,由於主要位處市區,人口比重卻很大,日後需要為有關地區實施緩減措施。他提出六項規劃和設計措施,改善有關地點的都市氣候,包括增加綠化空間、控制發展高度和地積比率,以及增加建築通透度等。(詳見附表) 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蘇震國表示,完成制訂「都市氣候規劃建議圖」後,有助政府部門、發展商和市民掌握在規劃發展時需要特別留意的地點,並與政府早前推出的「清新空氣藍圖」互相配合。他舉例說:「即使提出了車輛減排,但倘若某個地區環境是被樓宇所遮蓋,並沒有風可以進入,也仍然猶如焗在一個房間之中,所以必須將一些優良建築建議同時放進地區規劃藍圖,兩者作出配合,將來的空氣質素才會有所改善。」 他表示,位處「高度敏感」和「極高度敏感」區域的旺角區、銅鑼灣和中上環等地區,近年亦差不多逐一展開地區規劃環境研究,加上位於啟德及新界的新發展區,將會相繼採用優化後的規劃原則,有信心可以將問題嚴重的地點限制在全港百分之五的面積範圍之內,甚至有機會減少。 統一空氣流通評估 對於報告建議,「高度敏感」和「極高度敏感」的區域,應盡可能保留區內的風道或通風廊,以及屬於低密度的GIC用地,但政府今年仍有將一些位於兩個區域的GIC或綠化用地,加入最新的賣地計畫內,蘇震國坦言:「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政府)左手做了研究,建議不要『搞』這些地區的GIC用地,右手就將這些土地拿去買﹖」 但他強調,報告雖然帶出了本港個別地區的問題,但並不代表有關地點的用地以後完全不容許建樓,因單獨一幅土地對風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可以相對有限,計畫改變用途的二十二幅用地,已統一進行空氣流通評估,甚至曾經為部分用地做過電腦模擬和風洞測試,發現並沒有與鄰近用地連成一些主要風道或通風廊,即使有關用作興建住宅,也不會破壞地區原有的風環境。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