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少年變形記》 探討現代價值觀

青年演員運用肢體,表現人變甲蟲的經典一幕。

(綜合報道)經典小說《變形記》膾炙人口,這故事來到二十一世紀,更具深刻意義。Elsie知道,參與香港話劇團少年團的九位青少年,他們將會演出《少年變形記》,青少年以現代的價值觀,再次解讀卡夫卡筆下「人變蟲」的荒誕經歷,每個角色之間的利害關係,也引發演員們的反思,城市人生活在功利社會,如何找回人的價值,以平等之心待人。 香港話劇團少年團將於七月中作周年結業演出,劇團選了演出二十世紀奧地利德語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改編成《少年變形記》。故事講述職業為推銷員的主人翁Gregor Samsa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家人日漸嫌棄他的存在,他失去了在家庭和社會的價值,此作品包含很多象徵意義和許多不同的闡釋。 Elsie同是次演出的導演陳美莉傾過,中學生很少接觸古典文學小說,藉結業演出的機會,讓青少年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這故事跟現代生活依然相關,人的價值應如何體現,是否失去工作能力,便要被人唾棄,這些問題交給青少年探討,「整個演出籌備有一年,我跟青年演員在上半年,主力分析小說內容,他們找出香港與小說世界的共通點;到下半年便進行即興練習,讓他們表演故事中的重點場景。」 是次演出共有九位青少年,年齡介乎十二至十五歲。Elsie早前便到劇團,欣賞青年演員的綵排。第一幕中,一眾演員熙來攘往,各人只顧談電話,對周遭的人不聞不問,主角突然倒下,演員們站高矮不同的椅子之上,伸出手腳,主角站在最高一階,頓時變出一條大甲蟲,整個演出沒有大型的道具,全靠演員們的肢體表達。 Elsie又認識了三位演員蒙彥希、蔡宇欣和胡皓惟,他們分別主角的媽媽、妹妹和Gregor Samsa。就讀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中四級的彥希笑言,「爸媽鼓勵我參加少年團,從九月開始,我每個星期日都會來這裏上課,參與劇社除了學習戲劇技巧,更重要是學做人。 她續說,「以《變形記》為例,故事中的每位角色都代表現實生活中的一類人,我飾演Gregor的媽媽,她是一個涼薄的人,當她知道兒子變成甲蟲後,她十分害怕跟兒子接觸,更想趕他出家門,社會太重視利益,人也變得無情。」 而就讀香港真光書院中一級的宇欣就稱,「劇中我是Gregor的妹妹,兩兄妹的感情原本甚好,Gregor變成大甲蟲,他被父親驅趕拍打,妹妹也有出來維護他。可惜日子漸久,妹妹之後發覺巨大的昆蟲全然沒用,沒有能力保護家人,所以決定要把他趕走,妹妹忘記了哥哥以前的貢獻,只覺得他是家中的負累。現實生活中,失去工作能力的人都被視為負擔,我們有意無意間忽略他們的需要,《變形記》赤裸裸道出現實的黑暗面。」 而飾演Gregor的皓惟則是旅港開平商會中學的中一生,他坦言,「我跟Gregor有不少相似之處,Gregor忙工作,賺錢養家,而我就忙返學、補習,參與課外活動,我們的生活一樣忙碌。導師也有引導我們代入角色,我便捉住我跟Gregor的共通點,揣摸他心態的轉變,本來是家中經濟支柱的他,一下子變成別人眼中的『廢物』,『我』應該如何接受家人的拋棄。」 他續說,「我一邊演出,一邊想到人的價值是否如此單一,現實社會中,一些傷殘人士、智障人士、長者的工作能力遜色,他們也是人,人應該獲得基本的尊重和關愛,如果人的價值只用金錢、能力來決定,這個社會太功利化和冷漠。我們演出這劇,不僅提升我們的團體精神,也給我們廣闊的思考空間,反思我們的價值觀。」 Elsie提提大家,香港話劇團少年團製作的《少年變形記》將於七月二十日於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演出,詳情可瀏覽http://www.hkrep.com/courses/annual_teenage/。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