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潛水者破壞珊瑚

逾七成潛水者破壞珊瑚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浸大研究發現,超過七成潛水人士潛水時,曾經觸碰或破壞珊瑚,而每名潛水者每次下潛平均觸碰海洋生物約十五次,大部分屬「不小心觸碰」,亦有人會直接踐踏珊瑚。學者提醒,潛水活動對海洋生態造成沉重壓力,建議政府應加強保育珊瑚,例如把淺水珊瑚區列為禁止潛水活動區域。 有關研究在二○一○年六月至十一月進行,浸大研究團隊於本港七個主要潛水熱點,觀察了八十一位水肺潛水者,合共一百二十七次下潛活動,發現每名潛水者每次下潛平均觸碰海洋生物十四點七次,當中七成四屬不小心觸碰,以初學者和水底攝影者佔大多數。觸碰次數最多的是潛水者的「蛙鞋」,包括踢、踐踏和碰撞,亦有潛水者會用手接觸珊瑚,導致珊瑚組織破損。 浸大生物系教授鍾姍姍指出,初學者的潛水技巧較差,通常較少察覺自己的「蛙鞋」已經踢到珊瑚;又有攝影者有時為求在水中穩定身體,以拍攝最佳照片,會手握水底物件幫助平衡,珊瑚通常就會成為他們的把手。 鍾教授說,分枝形和平塊形的硬珊瑚最容易受損,有個別品種的珊瑚亦特別脆弱,「一碰就會碎」,她曾經看見一種翼形薔薇珊瑚,本來只損害了一少部分,但一個月後,發現該珊瑚全棵死掉,被水流沖走。 研究亦發現,愈多潛水者的地方,愈多珊瑚受到破壞,研究團隊在西貢橋嘴島發現了十九棵受損珊瑚。但相對外國,潛水者在本港水域對珊瑚造成的損害,未算最差,泰國的珊瑚「最受罪」。 鍾教授指出,硬珊瑚多生長於淺水區域,部分只有一至兩米水深,她曾經在海下灣看見潛水者「貪方便」,直接在珊瑚上行走,這種做法對珊瑚的破壞極大,而淺水區域水流不穩亦不適合潛水,她建議政府把淺水珊瑚區列為禁止潛水活動區域,以保護珊瑚。初學潛水人士應先到泳池練習潛水技巧,稍後才出海,避免因技術欠佳而損害珊瑚。至於潛水旅遊經營者應在安排潛水活動前,向潛水者講解保育訊息,確保他們知悉潛水行為有機會破壞海洋生態,潛水教練或導師也要定期參加保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