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書直說 揭ICU真貌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在網上搜尋「深切治療部」(ICU),絕大多數會附帶「情況危殆」四個嚇人大字。誠然,受媒體、電視劇和電影的影響,普遍人認為ICU是「有入無出」之地。不過,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兼全港首本ICU專書《生命現場——深切治療部救護實錄》的主編劉俊穎卻指:「通常有治瘉可能的才會進ICU!」該院ICU每年接收的千多名病患中,存活率達84%,足證它並不如想像般接近「鬼門關」!文:余敏婷 圖:何健勇、星島圖片庫、受訪者提供 模擬示範展實況 為了更深入了解ICU,筆者早前到了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牀模擬培訓中心一趟。該院ICU的主管殷榮華醫生介紹:「這裏於去年12月正式啟用,與北區醫院及瑪嘉烈醫院同類的設施一樣,成立目的是希望透過中心內多個攝錄鏡頭,記下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從而訓練他們獨立處事的能力和有效地檢討表現。」現場所見,場內備有一個模擬病人、洗腎機、呼吸機和人工肺等高科技儀器,確與印象中的ICU大同小異。正當示範操作完畢,筆者打算展開訪問之際,突然有護士高呼:「救命!有人暈倒了!可以來幫幫忙嗎?」轉瞬間,幾個醫護人員衝前進行急救,「搓住」、「All Clear」等心肺復甦法時採用的術語此起彼落,混亂中筆者探頭一看,居然是個假人! 出書平反證貢獻 「怎樣?驚喜吧!這是我們刻意安排的突發搶救示範,在現實中時有發生……」《生命現場——深切治療部救護實錄》 主編劉俊穎醫生笑着說。「很多曾經入住ICU的病人都會忘記我們的存在,因為進來時正值昏迷,甦醒後又會立即轉回專科病房,對這裏的印象模糊。」副編林倩雯醫生則打趣:「家人朋友都以為我的工作很輕鬆,因為病人都昏睡着,不用多理會。」另一副編蘇杏梅護師說:「普遍人認為ICU護士的職責只是派藥、巡房,其實我們的工作遠不止此。」為打破大眾的迷思與誤解,帶領大家從醫護及病友角度認識ICU發展和危重病學,他們自2010年成立了編輯委員會,花三年時間寫成《生命現場——深切治療部救護實錄》。 劉醫生表示:「過程中,我廣邀了各醫院的同袍,撰寫屬於他們的ICU故事。」而蘇護師除鼓勵各護士參與外,更向不少病人及其家屬邀稿。林醫生解釋:「我們希望以淺白輕鬆的文字,讓讀者見證ICU的貢獻。另一目標,當然是鼓勵年輕人加入醫護團隊!」採訪當日,筆者亦有跟兩名有份撰文的病人及家屬傾談,曾因肝昏迷多度入住ICU的呂潔卿分享:「當初進來時都以為凶多吉少,但醫護人員最後還是治瘉了我,這裏對我來說實在有很大親切感。」至於七年前兒子因意外全身癱瘓,須長期進出ICU的陳太則表示:「ICU令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裏帶給我和兒子的,是快樂而非可怕的回憶。」 在人人怕輸在起跑綫的年代,速度似與成功掛 ,就連閱讀也要一目百行。然而我們始終相信慢的力量,翻一本書,看山看水,打開心扉,感受文字溫度。書要讀,更要慢讀。 ■臨 模擬培訓中心,備有多項高科技儀器。 ■中心內的模擬病人可供醫護人員演練各種施救情形。 後記 與醫護人員的對談以至病人及家屬的口中,ICU給筆者的印象是生機處處而又滿載溫馨。或許正如香港危重病學會主席陳恩發醫生所言:「ICU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不少人在此喪失生命,亦有不少生命在此獲救;人們會在此經歷失望,同時又會在此重拾對生命的盼望。」 ■(左起)曾住ICU的呂潔卿、陳浩佳及其母透過文章,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經歷。 ■(左起)副編林倩雯醫生、蘇杏梅護師及主編劉俊穎醫生都在ICU工作十年以上,對ICU充滿感情。 《生命現場──深切治療部救護實錄》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編著:香港危重病學會 定價:$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