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潮玩「抄襲中國」?

過去十幾年,中國互聯網都在走C2C(Copy to China)的道路,幾乎所有成功、上市的互聯網應用,都從美國複製,順手冠上一個「中國版facebook」、「中國版YouTube」、「中國版Google」等等別號,便跑出融資。這條C2C方程式可謂萬試萬靈,因為中央奉行「河蟹」監控,建立起一幅巨型網絡「防火牆」(Great Firewall of China),有意無意攔截美國新興現象級互聯網應用,防止國民受到資訊「污染」,在政府有形之手的扶持下,內地互聯網大佬們當然C2C個不亦樂乎,樂得賺個盤滿缽滿。

為此,中國互聯網業經常被矽谷同業詬病抄襲,淪為恥笑對象。不過既然大家都賺到easy money,養得肚滿腸肥,又豈會介意幾句批評呢?於是自我開解,發明了「微創新」概念──正如創新工場的李開復所言,大家只不過是「務實地」把一些類似產品進行本地化及提升,抄橋不算抄襲!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輪流轉,近年一些現象顯示,風向可能已經出現轉變,不再是單向的C2C,矽谷居然也出現了CFC(Copy from China)。世上最先進的矽谷,竟然會向「抄襲大國」中國抄襲?Well,其實美國商人頭腦也是很靈活的,而且臉皮隨時比中國人還厚!

讓筆者舉幾個例子。此前facebook宣佈,率先在美國推出Android專用的電話App「Hello」,專門用來阻隔和封鎖騷擾電話。當時筆者就詫異,這不就是搜狗「號碼通」嗎?此外,facebook前月宣佈,在美國Messenger加入轉賬功能,只要綁定信用卡,便能和朋友們免手續費網上轉賬。網上轉賬功能在內地流行多年,facebook何解要等到「微信支付」大熱才加入?再想想,2013年4月,facebook發佈Android啟動器軟件Home,認真地想想,似乎也借鑑了久邦數碼的GO Android桌面系列應用。但在國際市場上,久邦數碼的GO絕對比facebook的Home搞得成功。

一直走在科技尖端的矽谷,何解從被抄襲的對象,反過來冒出一些CFC苗頭,筆者分析有三種深層次原因:

一、互聯網+(即O2O)地盤搶奪大戰越演越烈,已全面滲透生活服務,觸及人們日常生活百態最基層的「深水區」(筆者上篇文章〈互聯網+是真正城鎮化2.0〉已提及),因此移動互聯網開始反映出東西方現代都市文化生活的一些深層次差異也就不再奇怪。

舉個例子,中國主要消費人口的生活場景,集中在市中心(Downtown),相反,西方例如美國的主要消費人口,則散居在市郊(Suburb)。於是,O2O上門服務在中國能夠快速火熱發展,因為剛需強大;但在美國卻不慍不火,皆因O2O上門服務人員要長途跋涉開車上門提供服務,時間成本太高!又例如share economy,西方人性格較開放,不介意和其他人共享,故此民宿網站Airbnb大行其道。相反,中國人不喜歡和陌生人分享東西,認為有失體面,又怕人家弄爛弄損自己東西。看看內地酒店房間損耗率奇高,誰敢開放自己住家來做Airbnb民宿?

二、近年,中國的網絡原生態已經羽翼豐滿。中國人喜歡一窩蜂趕時髦,一切新興原創玩法,因為有大量用戶池的存在,都有可能短時間快速形成實驗級市場。中國尤其勝在新興中產人群多,比較西方老齡化人口,更能接受新興事物。以網購為例,去年銷售額已經佔全國逾10%,超過大部份發達國家;於是多了內地startup,勇於嘗試各種奇奇怪怪的非C2C玩法,然後誤打誤撞成功了。

三、土豪搭上互聯網、資本重心遊戲主場有轉移迹象。融資從來都是Startup的「核心競爭力」,昔日,所有風投的金主都是歐美Angel、VC,內地互聯網創投要成功讓他們掏錢支持,當然要做一些他們明白、相信的東西,所以出現一大批「中國版XXX」。因為這才能最快把錢弄到手,難聽講句,和洋Angel講原創,等於跟市場潮流作對。但今時唔同往日,部份人快速富起來,出現一大批土豪,有財力也樂意當Angel──反正A股火熱,等兩三年把項目弄上市集資骨水便行,所以就沒必要搶「中國版XXX」的頭銜。

筆者以前也說過,科技泡沫比起其他泡沫健康,原因是,科技泡沫起碼會帶來真的改變。在新形勢下,世界已經平得無以復加,硬要抱着外國月亮特別圓、中國Startup抄襲的犬儒思想,只會讓人視野狹獈,想想人家德國也有Rocket Internet,八個星期可以抄出一個Startup。以後當C2C和CFC的雙向潮流成為新常態時,這個世界可能更有趣!

無謂君

新聞資訊由熱新聞提供
原文連結: 矽谷潮玩「抄襲中國」?

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