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文化的傳承與共鳴



最近看了宮崎駿告別作《風起了》,深受感動。電影雖不如過往的作品般緊湊逗趣,但更像一首婉約的協奏曲,夢想的追尋與愛情的堅持表現得舉重若輕,絲絲入扣。


宮崎駿在過去數十年創作了不少經典作品,當中《天空之城》、《風之谷》及《龍貓》更是港人所愛。2001年的《千與千尋》大受好評,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奬,可說是宮崎駿的另一高峰。而《千》不單打破了日本的票房記錄,迪士尼更鉅資買下了DVD的發行權,相關產品也風行全球,為宮的創作社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筆者也算是個動畫迷,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4部或以上的動畫電影在全球票房錄得超過3億美元,而這些電影清一色都是「美國製造」。錢途無可限量,當然吸引不少製作公司加入戰團,而市場則從迪士尼一家獨大到現在六七間鼎足分立。要製作行銷世界的動畫電影,劇情與畫面自然要做到「全球看懂」及「闔府統請」,順得哥情失嫂意,某程度內容的深度與創意會被犧牲,電影變得千篇一律、公式化。但在數家主流公司當中,彼思動畫製作室似乎在票房及創作中取得了最佳的平衡。近年56套全球票房過3億美元的電影中佔了14套(25%)、12年奧斯卡獎奪得7年(58%),說明了富有創意及寓意的故事內容,是動畫電影成功的要素。就如《沖天救兵》,小胖子夥拍老伯伯一起飛天追夢的探險旅程,笑中有淚,可說是彼思的示範作。

反觀宮崎駿的作品,雖然票房紀錄遠遠不及荷里活的大製作,但其主題往往有所側重,寓意深遠、發人深省。回望香江,最成功的動畫電影非《麥兜故事》莫屬,地道的故事背景、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配合富時代感的故事主線,觀眾看得很有共鳴。

為推動創意文化,業界早前舉辦了一系列漫畫大師班,除了向本地漫畫大師致敬外,更邀請了多位殿堂級漫畫家親身指導新一代漫畫家。寄望宮崎駿與本地漫畫家退居幕後之後,能培育更多年輕藝術家,當然,政府在人才培訓和創作空間等方面也要多下工夫,讓美好的創意文化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