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遮唔同柄



上次寫到大學舉辦迎新會,被譏為幼稚園化。友人分析說:「院校與其無時無刻收到家長的查詢、影響日常運作,倒不如痛快的來一場家長會,將問題一次過解答之餘還給予家長信心,引導他們「放手」;加上新學制推行不久,家長學生院校須作適應與調整,化消極為積極,做法無可厚非。」是的,要培育年青人成長,除了譏諷,還需要更多理解、鼓勵和給予機會。

筆者上周提到為甚麼較喜歡請一些樸樸實實而非「金堆玉砌」的年青人回來「捱世界」。約兩三年前一次招聘經驗令我印象頗為深刻,招聘的是初級職位,需要向老闆們提供秘書服務、需外勤、偶然需要假日工作。

在與「合資格」的候選人面試時,留意到有兩位候選人的客觀條件頗相似:畢業兩年多、同一學系畢業、來自小康家庭,其中一人成績優越,從小到大在一條龍學校升讀,參與很多課外活動,上過舞蹈學會的莊,暑假期間周遊列國,到過外地當半年交流生,英語十分流利,也參加過國際性義工活動,在學校安排的實習中取得很好的評語,但較少兼職工作經驗,畢業後在幾間大機構任職,服務時間都不太長,離職原因是想轉換工作環境,摸索自己的發展路向。另一人則在普通津貼學校讀書、參加過童軍、上過大學的行山學會莊、是NGO義工小組的核心成員、成績平平,讀書時做過補習、銷售員等兼職、金融海嘯時連保安員也做過,畢業旅行是回內地一個月,離職原因是想找份較穩定及可長遠發展的工作。

兩人談吐都很得體,表現得很有抱負。我和同事商量決定增撥資源兩人都請,都給予機會。三個月後其中一人離職,還留下來的同事已被委以重任;聞說另一人仍在兜兜轉轉尋找路向。誰留下了?相信大家心裡有數。

畢竟,各行各業、各級職位的要求皆不同,對人才的要求,絕對不可一概而論。這只是一次小小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