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住宅不一定是劏宅

80呎的空間可以做甚麼?香港正面對樓價高企的問題,相信不少渴求有「小小個人空間」的人都會聯想起劏房

但在地球另一邊的紐約、華盛頓等城市,8平方米(約86平方呎)正好建成一個小屋或單位,外觀美麗,外牆有藝術氣質,內部傢俱時尚典雅,成為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和專業人士「潮住」點。

雖有明亮傢俱,只是寥寥數件茶几、椅子、小沙發,這些小屋通常沒有洗衣機、冷氣機、洗碗機,甚至電視也沒有,可能在廚房裝一個淋浴的位置,破格又慳位。

在巴黎、東京、巴塞羅那,亦有不足200呎的小單位以明亮優雅的活動壁櫥安置床、衣櫃、廚房、雪櫃、洗衣機、廁所、淋浴間、書架、藝術品等,還在屋中央留下一個可開派對或「長桌午餐」的空間。(巴黎微型單位樣樣俱全的示範短片︰https://vimeo.com/109832468

住小房的美國住戶都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自己住小一點,令更多人有一個小房間,作容身之所。即使居住環境較小,住戶並不介意,因為覺得可以跟同屋的住戶成為朋友和鄰居,活得更開心。

外國有不少志願機構擁護這個「小屋」的概念,希望透過小屋以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解決露宿者問題。紐約有非牟利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使用環保物料興建200300呎、每月以500700美元租出由舊酒店改裝的單人單位,優先分配給有需要人士如露宿者、愛滋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者等,整幢大廈設有社區會堂和設施。

與此同時,美國許多大城市正開始試行興建更多約200300呎的小型單位(micro-apartment),通常供在城市工作的單身人士獨居,提倡節儉、省位(錢)、使用組合傢俱而不失個人風格。

香港的劏房越劏越細,越劏環境越惡劣,甚至出現月租數千元的「臭味難聞」廁所房、「朝拆晚開」走廊房的趨勢,以及大學附近的「棺材房」學生宿舍。同樣是「小屋」,住劏房的港人較紐約、巴黎的小屋戶差得遠了。

好消息是,有本地社企把投資者的單位以合租形式租給有迫切住屋困難的單親家庭,而租金按個別家庭的負擔能力釐定,低於市價;推出計劃兩年間吸引不少業主支持。住屋問題,確實需要具創意的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