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三代拍檔

二十年前我出道做記者時,攝記是我的好拍檔,幾年之後,我和資料搜集員,合作無間,為的是做好深入的調查報道,今天,我又轉了拍檔。

他們都年青,經常說寫code,界面,有豐富的電腦程式和軟硬件認識。我新的拍檔,是在美國讀新聞和電腦雙學位的學生。

也有一位是地理資訊系統專業人士。

他們不單只設計網頁,而是幫助記者把大量數據轉化為可分析的模式,簡單如excel,好讓記者了解事情的趨勢、發展,及和地區的關係。

例如,從全港的罪案數字中,我們可以查出犯案者的年齡和性別特徴,也可以看出某些案件是否多數會在便利店附近發生。把資料製了地圖後,犯罪趨勢更一目了然,市民可從中了解自己居住的地區治安如何,小心出入;記者也可以找出新聞線索,作進一步調查。

這些分析,懂excel的人都可以做,何須專人呢?

但很多情況是,我們要處理的是數以萬計的數據,而數據的模式並不可馬上放在excel作篩選或排序,需要長時間把它們轉換模式。所以要有這方面的人才和記者拍著做。

單靠自己的人脈、新聞觸覺,寫得一手好文章就可成為名記者,已是過時的想法;「運用數據有純熟技巧‭(‬data proficiency‭)‬」美國著名編輯Emily Ramshaw在上週舉行的調查報導記者和編輯‭(‬IRE‭)‬週年大會上,提出這是請記者的最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