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與「人道」的距離有多遠?

2003年起,聯合國訂立每年的八月十九日為世界人道主義日,以紀念為了進行人道救援工作而面臨危險的人員。

同年,也是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反歧視精神病宣傳運動'Changing Minds'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

歷史上,歧視的英文Stigma源於希臘語,泛指身體上的疤痕;例如古時罪犯的身上,便會被烙下印以作區別;到了現代,這也可以指因個人特質或身份上與別人有異而被不平等地看待。

歧視的存在,不但年代久遠,更是無遠弗屆。

自古以來,人類對本族以外的人總帶著一種隱藏的排外性。當中成因有不同的說法,是因為生物的慣性使然?或是不安全感的驅使?抑或是認知偏誤下的排擠?還是對資源短缺的預期恐懼?

隨著人類從古老部落走進現代社會,文明雖然進步,我們卻仍然不自覺地繼續不同程度的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

精神病、殘障、貧窮及性取向,從來也是首當其衝。

關於對精神科病人的歧視,古往今來,證據顯而易見,不用多說明。不幸的,是他們往往會被認為是「自取其病」,更會往往被介定與「危險」等負面的標籤有關連。

這種源自誤解的偏見,除了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及不應受的侮辱,令他們在生活各方面受到不平等對待,更會令病人卻步不敢接受治療,令原本能治癒的病更趨病入膏肓。

若以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有精神科問題的比例來算,當中潛藏的問題實在比想像中廣泛深遠得多。

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進化成現代文明社會,隨著人心的互動及神經原的聯繫,學會了同理心(empathy);有些人更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援其他人,但有更多人仍然不自覺地繼續作出歧視。

事實上,能夠逆地而處、彼此了解,「人道」與「歧視」的距離從來也不遙遠;恐怕祗是「一念之差」吧!

想深一層,這不就是大家本來也認同的普世價值嗎?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啟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