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心、Xiqu Centre 與Chinese Opera House

聞說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將規劃中的戲曲中心,英文定為Xiqu Centre,還說是從學術上考慮到西洋的opera不能用來翻譯中國的戲曲云云,不禁令人失笑。此英文譯名一出,社會輿論嘩然,但西九當局依然故我。不學無術的機構一旦學術起來,就是這個模樣。我是中西比較文學專家,也曾供職於香港藝術發展局及民政事務局,出任研究總監一職,xiqu這個名也是在我任內採用的藝術界別名稱,在此向西九當局進一言,請他們不要一意孤行,貽笑天下。


首先,中文定名為「戲曲中心」,就是專業失準,也無文化修養可言。中心(centre)是綜合文化建築或多功能建築之用,專門建築的文化場館(purpose-built cultural venue),應該叫house、gallery、museum之類。專門演出中國戲曲的場館,中文是「戲曲館」、「曲藝館」,不是戲曲中心。香港太空館、香港藝術館、香港科學館,都是叫館,不是叫中心的。藝術館叫中心的話,就變成巴黎的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bidou)、紐約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那類綜合大型場館,集展覽、收藏、研究、教育與表演於一身,也是跨界別藝術的。

其次,是英文譯名。在中國文化研究、中西比較文學的學術討論,要用xiqu的拼音詞,是避免套用opera的西洋觀念入宋元戲曲,然而通用英文,大家依然用Peking opera或Chinese opera。西九文化區的內頁宣傳也是用Cantonese opera之的英文名稱的,中國大陸則用Chinese Theatre之類。如果要依循採用xiqu拼音的原則,粵劇的英文請改用Yuet Kuk (粵曲)或Kwang Tung Tai Hei (廣東大戲),不要用Cantonese opera。至於xiqu用了漢語拼音的x和q,在大部分歐洲語言都是不熟悉的輔音字母,用英文發音,毫不便利。也許若干年之後,西九文化區落成,一個美國人見我是香港文化專家,便對我說:"I want to attend a xiqu show in West Kowloon. Can you give me some hint?" 我答,"Oh? You'd better go to New York. Broadway has it better." 西九文化區的Xiqu Centre,是戲曲中心,還是西曲中心。戲曲的拼音是xìqu,西曲的拼音是xīqu,由於在英文上面標音是匪夷所思的,故此Xiqu Centre不好意思標音,而且西人也無法辨別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四聲,故此聽起來都是xīqu,即是西曲。


Xiqu從學術譯名演變為香港的文化行政(cultural administration)名稱,源自是藝術發展局內訂立戲曲界(xiqu group)之後的譯名,主要在對內文書使用。界別包括粵劇、京劇、崑劇、京崑、地方戲等,故此不宜用Chinese Opera來概括,便引用源自比較文學和漢學研究的音譯譯名xiqu。此譯名是避免套用歐洲的opera觀念入宋元雜劇。當年藝術發展局戲曲組採用xiqu group的譯名,無傷大雅,組內全是華人,英文譯名只是符合中英並重的行政需要,例如在中英文的年報使用。世上沒幾個研究中國戲曲的漢學家,西九文化區是面對全世界觀眾的,用漢學界才會明白的xiqu來翻譯,而中心主要用於舞台表演,而非用來召開宋元雜劇的學術會議,故此翻譯為Chinese Opera House已經可以。翻譯為Xiqu Centre,是個文化行政的大笑話。

近代粵劇及革新京劇在舞台表演上,頗多採用西洋歌劇和音樂劇的技巧,故此在舞台表演用Chinese opera也是無妨,宋元雜劇當然不可翻譯為opera。戲曲踏入民國之後,已經現代化和西化,也在現代舞台表演,堅持翻譯為xiqu,根本是拿着老黃曆做人,不知道業內情況。戰後香港的粵劇,大量採用西洋技巧:編劇、主題曲式、旋律、人物角色佈局,甚至電影編劇及鏡頭(粵劇電影而言)。將現代化了的戲曲表演,堅持翻譯為xiqu,是不知今日何日。

九七之後,香港的政府和公營部門行政,已經脫離常識。一句話:不懂裝懂。我在比較文學及文化行政兩方面,都算是本地權威。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人聽不聽,他們要出學術笑話,是他們的事。反正一開始,他們就是無從問責的獨立王國。這也是我向來不屑評論它的原因,這次涉及語言,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