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拳術,脫胎兵器(上)

華夏武藝,統稱武藝,俗稱功夫,因為練武要苦練,故此稱為功夫。拳腳功夫稱為拳術或拳腳,由於一般民間授武,拳術兵器並重,明清時期叫拳棒功夫,民國時期因為要用拳腳功夫來鍛煉國民體魄和氣質,故此稱為國術。共產中國在文革時期禁止民間練武,體育學院將傳統武藝改編成為體操鍛煉和表演藝術,稱為武術。故此見到有人稱功夫為武術的,都是對功夫學問不入流的、沒見識的人。一個名號,就見功夫了。

另外一個名號,就是華夏武藝頗多招式命名,以兵器及弓馬為名。例如步法叫馬步,四平馬叫騎馬步,虛步在南方叫吊馬。拳叫錘或槌,衝拳叫炮錘,掌叫手刀。

讀的拳譜、拳經比學的多。少年練武,閒時看拳譜,領略道理,看看武林掌故,也觀摩其他族群的功夫,也會參考現代軍事用的搏擊術,綜合比較。

華夏武藝與其他地方的武藝,在摔跤、碰撞、踢腿的方法,大同小異看功夫,要看如何用勁,不是看招式。其他國家的武藝,是直接揮拳用勁短而缺,動用的肌肉群較少。華夏功夫則用勁長而完整,幾乎所有軀體的肌肉群都要運用,而且出拳往往帶有螺旋動作。功夫深的時候,不論外家拳還是內家拳,拳從腰部的重心地方發出,期間轉腰、抖臀、蹬腳跟。用肘、肩的方法也是一樣。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華夏拳術是從戰場的兵器用法來的,尤其是槍法——兵器之王。矛槍類的兵器刺扎,特別是馬背上用兵器,要遙距蓄勁,扎入敵人身體的一刻和抽出的一刻,要用螺旋,否則槍頭或刀頭不能扎入盔甲,弹了出來,或不能抽出盔甲,卡死了。螺旋用勁就可以進出自如。

其他的寸勁,即是二次發力撞擊,都是模仿兵器近距離的刺扎。沒有運用兵器的經驗和習慣,絕不會發展出華夏用拳的技巧。脫槍成拳,所有華夏拳術的秘密,就這樣解破了。(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