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區選必須投票?——交給建制派的13億公帑

本星期開始,今屆區議會選舉便開始報名,1122日已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日。所以,今天繼續延續上星期「為何區選必須投票?」的話題。

除了上一篇提及,較理念化的「當家作主」民主概念,市民透過在區議會選舉中投票所影響到的,也包括實際資源。

或許大家會即時想到如觀塘區議會以五千萬興建音樂噴泉、大埔區議會以五千萬興建貌似天安門的林村許願廣場,各區出現的如燒鵝雕塑、「不能避雨亭」的荒謬社區建設及大量以回歸、國慶、基本法、公民教育、藝術等為名的晚宴、嘉年華會、粵曲晚會等。這些固然是在區議會層面可影響的資源分配,但其實還有一個同樣很實際的數字值得市民留意。

如果我跟你說,過去四年,香港人容讓建制派合法合理地將13億公帑袋袋平安,會讓你吃驚嗎?

這個算式是這樣的:

.現時區議員每月酬金(即人工)為 $25760

.每月雜項開支津貼(現金支付並需要報稅)為 $5240

.每月實報實銷的議辦營運經費 $38052

所以,納稅人直接交付予每名區議員讓其應用的金額(包括人工及實報實銷)約是每年$83萬,四年就大概是$330萬左右。

建制派在現屆區議會,有299個經選舉而得到的民選區議會議席,四年總計涉及近10億公帑;另加100個委任及當然議席,加起來大概就是13億的數目。即使扣除議員薪金而只計算實報實銷和雜項開支,399個議席加起來,四年總計的數額也達8億元。

13億也好、8億也好,相信泛民主派各大小政黨和公民社會團體,四年內加起來的籌款數字也望塵莫及,零頭都唔夠。這些公帑的應用當然有很多限制,但用在各式各樣的社區服務和社區工作裏仍很有看頭。

這數字是一條死數。選贏一席,四年內人工以外可掌控的資源是208萬,和不須要出錢聘請參選者繼續全職社區工作省下來的金額。你的一票,可決定自己所屬選區由誰作代表、帶領社區如何走的同時,也直接影響未來四年在當區的資源分配。這條數或許很市儈,但你願意這筆公帑放在哪人手上調撥使用?

這是1122日區議會選舉前的最後一篇文章了,竟又碰上港大校委會否決陳文敏擔任副校長的荒誕事情。社會上,很多很多荒誕的事(除了港大,其他例子包括政府否決香港電視免費牌照、暗角七警至今逍遙法外等)我們未必可以掌控;故此,已交在我們手上的一票和隨之而來的影響,我們千萬不能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