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卓爾夫人和她的敵人

Facebook連日充滿碼頭工運最新消息,鐵娘子戴卓爾夫人逝世,香港朋友的更新紛紛換成rip (rest in peace)致哀。立刻告訴剛在旁的英國同學,她的第一反應卻是:"yay!"

聽來有點不敬,再問下去,這位在戴執政下成長,四十來歲的同學冷冷地說:「無意冒犯,但她打壓工運,又徵收毫不公平的稅款,我這代英國人真對她沒甚好感。」

1970年代英國工潮不斷,戴1979年成為首位 – 也是至今唯一 – 女首相後整頓工會,製定
一連串法律,規定任何人進行罷工前,必須進行投票,更把大型示威列作違法行為。另一方面,戴把工業逐步私有化,減少政府津貼,當中密謀關閉一些受資助卻不賺錢的煤礦。工會領袖Arthur Scargill得知,在未進行投票下在煤礦重地約克郡號召罷工,不顧因犯工會法而被罰款和沒收個人財產,展開長達一年對抗。

經過無數大大小小,遍佈全國,總共造成11死亡,11000人被捕的工潮,結果戴取得最後勝利,工人因資金短缺復工。值得一提的是,戴當時以「內在的敵人」形容罷工工人,比福克蘭戰役「更難對付」。



一年後,印刷工會不滿傳媒大亨梅鐸期下報紙引進新技術危及飯碗,進行罷工。戴全力支持資方,提供協助維持效率,結果工潮同樣因資金短缺瓦解,梅鐸事後更解僱5000有份參加工會的員工。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很多人認為任何工業行動都妨礙商業、以致社會整體運作,尤其是當時英國經濟低迷,因此非常支持戴的做法。惟另一方面,左派不滿戴只顧眼前短線利益,透過分化社會去達到目的,有份參與當年煤礦罷工的Darren Vaines更對英媒說戴把工人當作「政治跳板」。
個人應否為社會整體犧牲自己利益,而若要的話要什麼程度的犧牲才足夠,從來都是難解的辯論題。英國人對戴的評價因此大相逕庭,而香港的碼頭工潮也正好提供思考機會。但究竟甚麼樣的領袖才會稱呼自己的人民做「敵人」?這也是值得想想的問題。

Tanna Chong
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公共政策碩士生
駐倫敦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