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延誤代價豈止百五億

(綜合報道)港珠澳大橋覆核官司的社會代價繼續膨脹,最新發展是納稅人要進一步為大橋工程開支加碼八十八億元。基建成本急升,拖延項目會造成嚴重損失,成為了昂貴的一課。 大橋工程陷入法律爭拗,項目的環境評核報告,官司打到終審法院敗訴。納稅人為訴訟雙方付出龐大訟費之外,更加驚人的代價是官司延誤工程,要趕工追上進度,又要應付成本上漲,去年十一月當局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已經為工程加碼六十五億元,現在再加八十八億,由於尚有工程未申請撥款,日後會否進一步加碼,仍是未知之數。 每公里造價超過高鐵 港珠澳大橋工程中本港負擔的部分成本,連同本地配套工程,本來預計是四百二十億元,到現階段已經激增三成七,去到五百七十四億元。當中三公里長的隧道連接工程,曾經因為承建商開價高至政府難以接受而流標,政府壓價後,連同九公里長的高架橋,合共預算開支二百五十億五千萬元,比原先預計貴了五成四,要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反映受到現實形勢比人強的掣肘,壓價幅度有限。 當年港深廣高速鐵路申請撥款,平均每公里成本十五億二千萬元,被形容為全球最昂貴,受到部分政黨猛烈抨擊。諷刺的是,現在由於同一陣營的狙擊,港珠澳大橋這條十二公里長的香港接綫,每公里平均造價預計超過二十億元,打破高鐵紀錄。 基建項目因為各種理由拖延,付出的代價巨大。大橋工程拖延顯示:涉及基建的爭拗,牽涉的社會成本極大。 政府興建一所比千禧校舍設施更好的學校,一般而言耗費二億多元;興建大嶼山東涌醫院第一期,預算開支接近二十五億元。市民不難想像,港珠澳大橋官司導致工程費用額外增加一百五十三億元,本來可以興建多少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設施,侵佔了多少可作他用的公共資源。 礙其他民生工程上馬 現時有多項大型工程計畫預計在二○一五年前後落成,包括大橋、高鐵及多條本地鐵路綫,把財政和人力資源拉得比較緊張,官司導致大橋工程濃縮在這幾年進行,令情況火上加油。 一些其他方面的工程,不得不「讓路」,受到犧牲。例如:東九龍啟德公屋預計明年三月入伙,但是教育局多項基本工程未能成功競逐到資源分配,至今未獲批款動工,無法同步應付新發展區人口的需要。 基建工程費用龐大,還有各種相關效益,任何不必要的拖延,都有嚴重後果,社會今次受到極昂貴的教訓。當局更須做好政策配套,避免大橋產生社會部分人士顧慮的「大白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