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旺天秀墟 須以客為本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明天正式開幕的天水圍天秀墟,本周初開始試業,初步反應平平。這個旨在令區內基層居民一舉三得的社企計畫,能否達到目標,再推展至其他地區,面對艱巨挑戰。 觸發天秀墟計畫的是區內無牌小販聚集多年的天光墟,這個在天愛苑對開,排水河道天橋及沿岸自然滋生的「非法」墟市,為居民提供公屋商場街市外的廉價選擇,又為基層居民提供了自力更生的創業平台,深受居民歡迎。 天水圍失業率和街市物價都偏高,地處偏遠是原因之一,區內街市幾由領匯壟斷是原因之二。天光墟針對「雙高」現象另闢一條出路,可是這個由居民自發形成的墟市,所有檔販都是無牌經營,令政府在執法和照顧市民需求之間,出現兩難。即使循例掃蕩,但是有市場需求,掃之不絕,有志願團體組織檔主,要求把天光墟合法化。 天光墟客未必過檔 政府「特事特辦」,在天秀邨附近闢地作天秀墟,由東華三院以社企方式營運,吸納天光墟檔主,起到類似「小販認可區」的功能,同時接受社企和弱勢社群租檔。天秀墟正式啟用後,當局就不再容忍在原天光墟地點的非法擺賣活動。 當局希望天秀墟一箭三鵰,一來讓天光墟檔主告別「走鬼」生涯,二來為區內增加就業機會,三來協助居民買到廉價貨品,可惜試辦初期卻生意淡薄。 天秀墟「出師不利」,有很多原因,例如試業匆匆展開,不少商販未準備好,又缺乏足夠宣傳,又無鮮魚鮮肉可賣。不過,既然百多個攤檔中,有六十多個是由天光墟搬來,為甚麼這些檔販,不能夠把天光墟的顧客也帶來這裏呢? 天秀墟的先天缺陷在地利,距離天光墟甚遠,一個在北,一個在南,走路半小時都未必到。天秀墟地點離兩個輕鐵站有十分鐘步行距離。試業初期,有個別天光墟熟客來打氣,但是,這些以前每天光顧天光墟的客人,會否長期乘車再走路來天秀墟買東西呢? 可借鑑騰龍墟經驗 天光墟是因應買賣雙方的需求,自然發展起來,充滿自由市場的活力。相比之下,天秀墟是規劃出來的產物,先天條件偏弱,需要後天加倍努力開拓新客源,搞旺人流。 無論是墟市、街市還是商場,人流是否暢旺,有非常多因素,有的以地利取勝,有的以管理佔優,有的建立特色吸客。商戶組合和管理不好,就算有地利和專車接送,都難旺場。天秀墟試業初期的冷清,及早提醒經營者,不可能簡單把天光墟移植過去就活得起來。 通常社企經營商場,市場觸覺不如商人靈敏,不過,本港仍然有成功例子。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發展本土經濟助基層就業,黃大仙廟旁的騰龍墟就搞得有聲有色。天秀墟經營者在考慮如何幫助弱勢社群擺檔外,需要以客為本,了解居民的消費能力需求,提供相應的貨品和服務。 (社論)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