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憂港凡事泛政治化

曾蔭權憂港凡事泛政治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卸任特首九個月的曾蔭權,近日罕有地接受內地版《Elle Men》雜誌訪問。他在訪問中表示,雖然自己現在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內地,僅逢周末回港一次,看孫女兒及陪夫人曾鮑笑薇參加書法約會,但他仍心繫香港,擔心香港變成一個泛政治化的地方,他又強調,無論香港如何持續蛻變,自由法制、對城市及個人自由的尊重等核心價值,香港必須繼續保持。 曾蔭權在訪問中指,香港在九七年以後,經濟、政治、民生各部分都進步很多,與九七年前完全不同。他指回歸前,內地沒有充分條件發展國際性事業,如金融、航運。香港要繼續繁榮,只有繼續保持競爭能力,這不能改變的,「我很希望的是,在變動的過程之中,核心價值不能改。」但香港也有令人發愁的地方,就是甚麼事情都泛政治化,「在政治方面花時間是需要的,但過分了就不好。」 曾蔭權又指,香港的商業文化特色是有法治基礎、使用普通法及不會朝令夕改的稅務政策。他指香港有甚麼糾紛就會談判,談判不行時留給法庭解決,「所以我們法庭不停」,而且對特區政府不滿意,一樣有市民把政府抓到法庭解決問題,但這制度卻讓商業活動有安全感。不停變動的商業活動,特別是金融活動,沒有常規法律可規管,但以案例為基礎的普通法體制,也較靈活及有彈性應對,這個特點不易被其他城市,如東京、首爾、台北等模仿。而且香港回歸以來的三名特首,包括董建華,他自己及梁振英的稅務政策都不會朝令夕改,也保障了商業活動的安全性。 公務生涯中,曾蔭權頭二十多年從事中低層工作,雖然行政壓力很大,但也相對容易。他在八、九十年代出任政府高層,面對中英談判時卻感到極大壓力,特別是當時談判不大順利,「作為香港公務員,心裏很難過,一方面清楚我們是中國人,另一方面工作的需要,做應該做的事情,保護香港當時看到的利益。」回歸後,政府一心一意發展經濟,但在政治上也要前進,雖然不少港人也認為發展經濟較為重要,美國、歐洲、日本也有政治基礎,但經濟發展一樣面臨很大壓力,所以如何平衡兩者,找出適合香港的發展模式,是最大的挑戰。 曾蔭權在訪問中又斷言自己不會撰寫回憶錄,因為有趣的地方不能寫,能寫的東西報紙已刊登了。而且有關金融風暴、政治等多方面的相關人士仍在港生活,在國際舞台也有地位,即使他要寫下任何東西,也應等去世後才能出版。 他也透露,現在每天六時就會起,從前在港會上教堂,但現在上教堂約需時半小時,不能每天也去。他現在學習打高爾夫球,繼續攝影、旅遊及看看內地老百姓生活。他已先後到了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以及到英國看教堂,「我一口氣看了差不多四十個教堂。」曾蔭權最鍾愛的錦鯉留了在禮賓府,他直言「最惦記的是禮賓府的二十多條紅錦鯉」。現在最花心思的愛好,變為觀鳥,而且拍了不少稀有的黑臉琵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