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赤柱廣場神奇「發福」

領匯赤柱廣場神奇「發福」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領匯近年致力將商場改頭換面「吸客」,最近完成翻新的赤柱廣場,將於下周五重新開幕。但本報獲悉,赤柱廣場內部間隔經過「大執位」後,存在異常「發水」情況,包括將部分開放式設計的樓面「密封」,令可供出租的樓面面積,估計額外增加約萬呎。有關注團體批評,情況反映房委會當年賤賣資產,當局有必要介入處理領匯透過翻新,令商場公共空間減少的問題。 本報記者 根據屋宇署與房署協定的安排,領匯屬下零售和停車場改建及加建工程的申請,一般由房署內的獨立審查組處理。據了解,領匯早於○七年向房署提出赤柱廣場改建工程申請,但由於超出可以擴建的樓面範圍,一直未獲房署批准,其後卻突然移交至屋宇署接手跟進。 開放式外牆變「圍牆」 有知情人士指出,屋宇署接手後,審批標準較房署寬鬆(見另稿)。領匯其後獲批在赤柱廣場進行近二億三千萬元翻新工程,當中包括在赤柱廣場正門的原有外牆前,再加入一幅如「百葉簾」的暖色木材「外牆」,除了保持通風和阻隔陽光,亦令原來屬於開放式設計的一個商場,間接「圍」起來。知情人士指,有關做法令可供出租的空間增加,但變相減少原有的公共空間。 由於部分原本並非出租的樓面,被轉化為可供出租的樓面,涉及面積估計約一萬呎。領匯重整赤柱廣場商鋪後,零售及餐飲商戶較原本增加逾四成,至逾四十五個。以赤柱廣場二○一○至一一年度淨收入三千二百萬元推算,假設增加約一萬呎內部樓面面積(IFA),估計每年租金收入可增加約三百萬元。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批評,房署放棄了本身的審批「權利」,讓屋宇署以較寬鬆方法批准赤柱廣場的圖則,變相令領匯獲批准的增加,反映房委會當年存在賤賣資產的問題。 王坤指出,赤柱廣場翻新後,購物選擇表面上增加,但公共空間卻有所減少,對居民並不是一件好事,認為當局不應再坐視不理,房委會也應表達不滿。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表示,屋宇署有需要向公眾解釋,為何赤柱廣場改建工程獲批核的樓面面積,是可以高於房署所批核的面積。他認為,由於涉及消防的安全,領匯在翻新商場時,不可能無止境地減少商場公共面積。 測量師學會高級副會長劉詩韻指出,若有人投訴,地政總署轄下的專責部門是可以主動作出調查,了解領匯有否透過翻新商場「得益」。但她認為,赤柱廣場在翻新後並未改變土地用途,也沒有額外增加總樓面面積,看不到領匯需要就此補地價。 領匯:增樓面善用資源 領匯發言人承認,透過優化設計有效使用樓面,提升工程後的內部樓面面積稍為改善,至約七千平方米。但強調,在維持商業總樓面面積不變下,增加內部樓面面積,有助善用資源,為業界普遍做法。發言人指,現時赤柱廣場的商業總樓面面積約為一萬四千七百七十平方米,低於地契許可的商業總樓面面積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八平方米。 至於赤柱廣場的全新外部裝設,發言人稱是建築設計特色之一,旨在美化外觀可達至節能效果,並不構成增加物業的內部樓面面積。 房署:工程後派人視察 房署發言人表示,一般而言,領匯在完成獲准的建築工程後,須在十四天內以書面通知建築事務監督,當局派員實地視察工程是否符合批准圖則及《建築物條例》的規定,但指赤柱廣場經屋宇署審批的建築工程至今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