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香港記者系列】為回港棄紅線下敏感議題 轉攻國際壓逼故事讓港人借鏡

People attend a charity concert 'Thank You Is Not Enough' organized by Ukrainians at the Main Square in Krakow Poland, on May 27, 2022. The event was a gesture of gratitude of Ukrainian citizens living in Krakow to Poles for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he Ukrainian nation following Russian invasion.  (Photo by Beata Zawrzel/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志強認為,世界每天還有很多國際事務值得亦需要港人關心,例如波蘭面對烏克蘭難民情況等,「由香港記者寫呢啲國際事務,可以有香港嘅視角,幫到香港人增加對事情嘅理解。」 (Photo by Beata Zawrzel/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Yahoo 新聞・離散香港記者系列報道】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在一年間急速惡化,記者工作幾乎要跟違法風險畫上等號,免於恐懼的自由更頓成空談。有出走到海外的香港記者,在呼吸自由空氣的同時,不忘香港情況,在海外堅持履行記者天職,為失去資訊選擇的香港人繼續報道。不過,雖然身在自由之境,有記者由於立下決心返回香港,面對紅線「綁手綁腳」只好忍痛切割,不再接觸敏感人物及議題,轉戰其他國際事務,例如各地強權壓逼人民的情況,希望以香港視角為港人帶來具視野的報道,更明言將來返港後縱要負重前行,仍會繼續採訪工作。

記者:陳珏明

離開香港的記者,有人本身並不是源於香港情況,跟香港社會及政治環境無關;志強(化名)去年初出發前往歐洲,而其實他早在2019年前,已決定要在30歲前到外國經歷一次「工作假期」,是他自己人生計劃的一部分,「反而因為2019年反修例,同之後疫情,令行程延後咗。」

歐遊工作假期續海外採訪

離港逾年,但當時心情仍記憶猶新,「好唔捨得!因為上年頭剛有『47人案』,佢哋(被捕者)開頭仲有得保釋,但之後形勢變得好惡劣,自己個心係想留番低,好唔想走,內心好拉扯。」

他說當時仍有「國際線」新聞,即關於海外人士的訪問及報道,海外亦有不少聲援香港的行動,由於自己目的地之一是英國,故當時早有心理準備,會在安頓後跟進相關新聞,甚至還跟一些香港傳媒如《蘋果日報》等協商,以特約記者身份從海外供稿,「雖然地方雖然換咗,但嗰時對喺海外做記者工作唔算有好大影響,自己都唔係好大掙扎。」直到《蘋果日報》停運,他的一些採訪工作安排也自然無法繼續。

失去部分發布平台後,反令志強開始思考:「不如去做啲自己想做嘅故事」,「去年6月前未到咁逼切,一啲似較為『敏感』嘅報道都仍然可以出街,自己都冇太關注風險,因為就算敏感啲嘅報道,其他傳媒都有報,所以當時只會諗新聞價值問題。」

不過,他坦承自己在6月後想法亦有大改變,「會諗點先可以可持續去繼續記者工作,仲要考慮風險」;不能義無反顧,全因他早已立下決心會返回香港,因而當記者要考慮報道換來的風險問題,同時也會是痛苦的開始。

香港記者身份代表工作危險

「做新聞係要有新聞自由,唔應該自我審查,但我都唔知條紅線喺邊,於是只會自己劃好多紅線畀自己,咁落去只會愈收愈窄。」志強嘆一口氣說。而既然想不到如開避險,與其「綁手綁腳仲痛苦」,他決定索性切割,「自始自己唔再做任何關於國際線、海外流亡人士訪問,總之不再觸碰。」

至於曾經寫下的報道,他坦言自己沒法子改變,而當時心態是「做到幾多得幾多、盡做」,但此刻回望,仍不免坦承自己太天真,「真係冇諗過自己嘅採訪報道,可能會變成罪證嘛;當做記者有一定經驗,大家其實大概知,判斷到一單事件係咪有新聞價值,有新聞自由只會諗呢啲,但現時要諗多好多嘢。」

「『香港記者』現時係有重量,要負重前行,原來係代表緊你的工作有危險的身份」,雖然要捨棄報道部分新聞題材,但志強說幸好自己仍可採訪撰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實情在香港發生的事情以外,世界每天還有很多國際事務,值得亦需要港人關心,「我就去寫吓例如女性議題、波蘭面對烏克蘭難民情況等,呢啲香港主流傳媒未必好關心,但自己一向都認為好重要,由香港記者寫呢啲國際事務,可以有香港嘅視角,幫到香港人增加對事情嘅理解。」

香港感覺如屋企心有歸期

他早在反高鐵年代,已有留意社會有被壓逼的人,放眼世界,更可見各地都有強權對當地人民壓逼的情況,「呢啲壓逼會令人對改變社會帶嚟渴望,我好想香港人知多啲、睇多啲呢啲故事,或者可以從中學習借鏡。」事實上,香港人近年確已跟國際有更多連結,志強以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為例,確多了港人關注,「大家會撐烏克蘭、撐緬甸,倫敦有支持烏克蘭集會,會見到有香港人出席。」

香港有傳媒機構因不同原因接二連三停運,志強亦認識在其中工作的同業,新聞自由氣氛低迷,他也坦承身在海外有時也不想看香港新聞,「會想逃避」,惟另一方面,又知道仲有好多記者行家仍在努力,「會想有多啲新聞資訊出番嚟,自己產量雖然慢同低,但都希望帶嚟有價值報道,可以立體啲去幫手補個窿。」

然而,香港記者人在海外,情感卻跟香港連結,當中的痛苦,是無法身處多事之秋的香港現場,志強多次形容,每次沒法子跟大家在一起,感覺都非常難受,亦因如此,「我一定會返香港」,甚至心中早有歸期之日,「香港係屋企呢個感覺太強烈,而且仲有一批人喺香港,佢哋受緊苦,所以自己更加想返嚟。」

不過,他不諱言在數間傳媒停運後,回港後未必能再跟過去般做記者,或許只能以自由身繼續採訪,「自己17歲時已經好想做記者,好想以後繼續做採訪工作,只係想加入嘅傳媒機構,或者一啲工作模式失去咗,但有幾間閂咗門,更加要繼續做,仍然有空間,就去做應該同要做嘅事。」

【離散香港記者系列】發掘港媒未關注角度 盼重返 2020 年前思考新聞方式

【離散香港記者系列】以「新移民 beat」連結港人 海外報道為消失聲音補位

【離散香港記者系列】移民後為港重拾採訪動力 曾撰敏感報道暫沒勇氣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