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醫院指揮中心系統 即時處理數據異常病人

伊院醫院指揮中心系統 即時處理數據異常病人
伊院醫院指揮中心系統 即時處理數據異常病人

香港醫療系統經常面對龐大壓力,若在各個程序縮減一分鐘,或已可起巨大作用;為有效調撥資源,伊利沙伯醫院試行「醫院指揮中心」系統,包括整合病床佔用率、病人臨床資料等,令醫護人員更有效調撥資源,如以紅綠燈即時反映病人情況,讓巡房醫生可優先處理最有需要病人;系統亦可顯示病人出院進度,配合其他系統,病人等候出院時間亦可縮短逾一小時。院方冀把系統擴展至其他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配合醫管局的智慧醫院發展計劃,於2020年10月起試行「醫院指揮中心」系統,為首間成立該系統的公院,包括分床位調配管理、資源調配管理和臨床作業系統管理3個範疇。床位流量管理能實時顯示整合病床佔用率、病人臨床資料及平均住院日數,亦能夠及時跟進病人由抵達急症室、轉送到復康醫院和出入院的情況。資源調配管理則夠實時掌握可用資源,如可用工友、非緊急救護車數目。除臨床作業系統管理暫僅在神經內科、骨科和內科應用,其餘的則已在全院試行。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麥凱鈞指,過去安排一名病人轉院,由病房同事聯絡復康醫院安排病床、非緊急救護車等,往往要打三、四次電話才可以完成轉院安排,若遇上「餵飯」時間,人手不足,更易出現混亂。但醫療指揮中心實施後情況大有改善,病人獲准出院或轉院,會在床位調配管理電子儀表上顯示相關時間,職員可第一時間知悉,替患者安排非緊急救護車或轉院床位,包括非緊急救護車司機亦可透過系統「知到佢地(患者)是否攞咗藥、就快落樓上車」,病人出院平均時間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兩小時。

麥凱鈞亦指,臨床作業系統管理能夠有效紀錄病人狀況,如血壓、驗血報告等資訊,並以紅綠燈展示,若病人數據有異常會亮紅燈,醫生會優先查看紅燈較多的病人,而系統亦配有人工智能分析病人的各項風險,自動提示惡化可能。他補充指,一個病房有40張病床,醫生巡房需時兩小時,但一號床患者卻未必是最需要醫生處理的人,醫生透過系統可達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均可減3分鐘尋找最急需的病人。

第五波疫情期間,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確診人士到急症室求診,伊利沙伯醫院亦特別為指揮中心增設「COVID-19模組」,讓系統顯示一間病房內確診人數、正用呼吸機病人數目,甚至可辨識誰人是重症或來自哪間院舍的病人,並將輕症病人轉送到社區隔離措施,加快醫院病床流轉。

病人減等候出院時間

伊院中央護理部部門運作經理魏秀珍指,指揮中心成立後病人等候出院平均時間大減,19/20年有47%的病人可在下午一時前出院,而20/21增至55%。此外,系統亦減少流程中繁瑣工作,如減省電話來往時間,她指計劃2020年試行後,抽取及分析2,100名病人,發現院方處理患者出院或轉院,電話來往每個個案平均需約2分鐘,若可減少這些電話工序,便可將省下4,200分鐘、即70小時,用於醫療工作。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伊院醫院指揮中心系統-即時處理數據異常病人/32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