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物誌》興福里許銘良以長輩的心 推動在地化、社區化老人照護系統

體格高大壯碩、待人謙和有禮、和藹可親,是興福里許銘良里長給人的第一印象,從經營體育用品店到走入社區服務,為何在人生的壯年時期,選擇服務鄉里擔任里長?風向新聞祕書長曾獻瑩帶領風向記者走訪興福里,帶讀者一起了解。

許厝興福子弟 從小到大服務鄉里

「我們興福里有非常多人姓許,以前這裡叫十五份許厝,」許銘良向我們介紹,他在興福里土生土長,興福里就是他的家。

清朝乾隆中葉,一群來自福建省的農民,從大陸來到台灣開墾,落腳在今天台北市的景美。其中,高家、許家、蘇家、劉家在景美地區紮根兩百年,見證台灣經歷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也見證了從農業社會轉到工商業社會的一代。

許銘良說,景美在以前是台北市的邊緣,田地很多,包括私立靜心小學校區,在當時也是一片農田。爺爺務農,爸爸則是做生意開雜貨店,賣魚也賣雞。

許銘良回憶道,以前的雜貨店,孩子都要幫忙送貨,一通電話來要幾包米就給他送過去,他從小就幫忙送東西,提升了附近的鄰居對他的熟悉度。街坊鄰居、許多長輩看著他們一家五個小孩長大,許銘良認為這一點對他在地服務、以及投身里長選舉很有幫助。

許銘良的父親是一位非常有創意的生意人,也很喜歡料理,開雜貨店的時候就時常開發一些在當時是非常新潮的食物:冷凍的小籠包這些在當時還沒多少人知道的食品,已經出現在許家的店內銷售。

談到家裡管教的氛圍,許銘良說:「我們家是傳統嚴格型。」爸爸的要求非常嚴格,最重要的標準是「絕對不能做壞事」,許里長分享說,老一代的覺得小孩子要管好,沒教好,長大做壞事就完了。「不過,那個時候的爸爸雖然口頭上不會跟我們小孩子說好聽話,但是他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許銘良懷念道。

家族當中,許銘良的伯父擔任了二十多年的里長,也是地方領袖、許氏祠堂的祭祀公業管理人,許銘良表示,那個時代的里長是非常有份量的,伯父的形象從小就刻劃在許銘良的心中,樹立了榜樣,也埋下了日後他服務鄉里的種子。

看見里長一職的寶貴價值 許銘良中年轉職

出社會後,許銘良上班、結婚、生子、創業……這樣看似平凡的生活,好像日子也可以這麼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次,許家後巷污水下水道的施工出現狀況,這才讓許銘良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當時,原本施工單位要求當地居民的巷道左右各退75公分,造成街坊鄰居很大的困擾,後來經過老里長爭取、協調,改為轉由地下施工,這才解除了居民使用空間被縮減的危機。許銘良發現,原來里長可以為鄉親做不少事啊!當老百姓要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時,里長通常就是代表民眾跟政府協調的第一線,是減少政府擾民政策的調和者。

許銘良里長與民意代表一同會勘。(圖片提供:興福里辦公處)
許銘良里長與民意代表一同會勘。(圖片提供:興福里辦公處)

許銘良表示,還有另一種天井式住宅,將化糞池或污水處理設施設置於中央天井的地坪內。當這種住宅接用污水下水道時,必須協調一樓的其中一戶,同意從那戶的室內進行地坪開挖,以便將中央天井內的各管線納入污水下水道系統中,導致接管工程不易推動。

許銘良解釋說:「沒有接污水下水道,雜排的汙水都進到天井,氣味難聞。接通污水下水道之後,這部分問題會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若沒有人願意把家裡的空間讓出來施工,那麼接通下水道的工程就變得滯礙難行。通常,這樣的協調工作也常落在里長身上。

合成圖:興福公園步道整建歷程。(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合成圖:興福公園步道整建歷程。(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默默做事低調選舉 里長心聲:調解衝突最辛苦

談到選舉,許銘良用「默默選完」四個字來形容自己人生中第一場選戰。他跟妹妹才兩個人,在里上逐門逐戶地按電鈴拜訪(俗稱的「爬樓梯」)、跟垃圾車……抱著單純踏實的心態,沒想到,老天爺給予服務里民的機會。

興福里長輩參與社區健康篩檢。(圖片來源:興福里辦事處提供)
興福里長輩參與社區健康篩檢。(圖片來源:興福里辦事處提供)

選上之後,許銘良一切都是從頭學起,他跟風向新聞團隊談到這些年擔任里長的甘苦談。許銘良認為,最辛苦的是調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像是很多鄰居樓上/樓下噪音或是漏水糾紛,或是有的民眾想要路邊停車格、但有的民眾想要的卻是人車分道……這類問題時常無解。許銘良以都市更新為例,往往是,費時曠日,絕大多數住戶都同意了,但如果有極少數住戶不同意,又無公權力介入協助,就不容易成功。

談到都市更新,許銘良認為,都更雖然會增加民眾的管理費或房屋稅,但是對個人或家庭而言,可以擁有更佳的居住品質,而且往往夾帶著房地產增值的正面效益,對於社區和整體環境而言,都更對於都市美化、整體社區營造都有非常大的助益。

興福里重陽敬老的活動,幼兒園小朋友幫長輩搥搥背。(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興福里重陽敬老的活動,幼兒園小朋友幫長輩搥搥背。(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社區節慶凝聚一心 里辦公室成為長輩的倚靠

對社區營造的凝聚力而言,里上的重頭戲不外乎元宵節、母親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慶,興福里也不例外。許銘良說,舉辦各樣活動是希望里民常常出來走動、互動,增進鄰舍間彼此的情誼。他感慨地說:「現代社會大家常住在公寓大廈,鄰居之間可能每天共用一個樓梯都還不太熟。」話鋒一轉,里長又說:「辦社區活動,可以讓街坊鄰居一起出來參加活動、出遊,有時同桌吃飯,可以增加熟悉度、結交朋友,畢竟遠親不如近鄰,當過客不如多一個故鄉。」

興福里敬老活動,為社區長輩祝壽慶生。(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興福里敬老活動,為社區長輩祝壽慶生。(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許銘良講到,里上在今年發生過一件事,有一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老伯伯在家中跌倒了,孫女兒一個人扶不起來,情急之下打電話給里長求助,鄰居也很熱心,大家前往幫忙,合力將老伯伯扶起來。

興福里中秋聯歡會摸彩。(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興福里中秋聯歡會摸彩。(圖片來源:興福里辦公處提供)

里上另有一位獨居老奶奶,有一天居家照護員在門口按電鈴,沒有人應門,繼續再按,聽到裡面好像有人出聲回應,但仍然沒人來開門。照護員趕緊通知里長和警方,開門後才發現,老人家跌坐在地上爬不起來。

談到興福里的老人家,許銘良對政府多有期待,他說,現今的世代少子化、高齡化,建議政府把閒置的空間、公共設施做調整,例如:老人日托的需求就相當的大,讓老人家白天出來上上課、共餐、走動走動,等到家人晚輩下班後再將老人家接回家,一來讓家裡的人出門後比較安心,二來也可以讓照顧者或被照顧的老人家都能鬆鬆心、喘口氣。

許銘良里長(右)接受風向新聞秘書長曾獻瑩(左)採訪。(圖片來源:記者郭大衛攝)
許銘良里長(右)接受風向新聞秘書長曾獻瑩(左)採訪。(圖片來源:記者郭大衛攝)

風向新聞秘書長曾獻瑩表示,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安老」成了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老人家一般不喜歡去住養老中心,喜歡待在自己的家中,熟悉的親朋好友都在身旁,讓老人家身心靈也比較舒適安穩。許銘良里長提出「建立在地化、社區化的老人照護系統」的必要性,我們非常贊同,期望政府善用公有資源,有計劃的讓長者、幼兒得到照顧,青壯年工作人口得以安心拚經濟,讓大家生活能更加和諧安定。

(記者郭大衛/文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