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咖啡館與一個燦爛時代:香港Brew Note,他們曾在這裏實驗公共生活

快要告別2022年時,一家咖啡館的結業通告在早已習慣道別的香港掀起一陣騷動。

咖啡館Brew Note Coffee Roaster藏在北角堡壘街,已經營業八個春秋。這是一片老舊居民區,咖啡館門面也低調,那幾天卻被圍得熱鬧。結業前一天是平安夜,客人們下午時分就排起長龍,有的三五知己來追憶,也有熟客一人前來,靜靜坐吧台看店員手沖咖啡。

趁着單子快忙完,老闆洪嘉偉(Vincent)偷閒出來做訪問。今年31歲的他開了酒吧、居酒屋和數家cafe,Brew Note是他第一個嘗試,2014年開張。匆匆跑了八年,此刻他和這城一樣倦怠。

「在香港經營小生意的人,這幾年經歷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間鋪頭怎麼掙扎都試過了......你看不到希望,也沒有地方可以反抗。」靠在店門口一人沙發上,Vincent回憶起這些年不斷收緊的防疫政策,移民潮又捲走一批批熟客。他想是時候放下了,但又明白,Brew Note意味的不僅僅是一間店鋪。

伴着橘黃燈光和咖啡香,這天人們回想起那個似曾相識的年代:有人記起香港藍調樂手的一場場演出,有人記得2019年烽火連天的日子在這裏尋得一絲安心,更多人念念的,是每月一場的文化沙龍:政治學者、大律師、文化人、區議員甚至明星歌手都曾經前來,往吧台一靠就開始演講,狹長的咖啡館被各路市民擠得水泄不通。

創辦這文化沙龍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他此刻短居台灣,在政治大學做訪問學人。在台北收到Brew Note要結業的消息,他一陣唏噓,「這些講者之中,有人在獄中,有人被告,有人已經去了外國......」

在政大附近一間明亮寬敞的咖啡館,他掛念遠方的香港,想起那一個小小空間中人與人之間曾迸發的化學反應,「那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燦爛時代的縮影」。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吳靄儀。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吳靄儀。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梁文道。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梁文道。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馬傑偉。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馬傑偉。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羅永生。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羅永生。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莊梅岩。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莊梅岩。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周耀輝。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周耀輝。

稀缺的空間資源,無限的化學反應

美茹第一次到訪Brew Note,是2019年2月,她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文化沙龍之黃耀明分享。美茹來自中國大陸,中學時就是達明一派的粉絲,後來黃耀明和達明一派在中國先後被禁,她反而更想聽歌,更想了解那些音樂背後的香港。2018年她來到這城讀書。

在咖啡館,她第一次見到黃耀明。聽眾太多,很多人擠不進去,美茹和朋友們都在店外站着,老闆於是在門外擺了螢幕,同步轉播。相比偶像,黃耀明更像一個熟悉的朋友。這天他分享的主題是「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借用了達明80年代的歌,添了一個問號。

美茹記得,那陣子佔領中環案開審了一段時間,城市中迴盪着低氣壓。「知道香港前途很麻煩,但見到這個人,感受那種氛圍,有一種互相取暖的感覺。覺得有這樣的人在香港真好。」交流環節,她對黃耀明說,「大陸粉絲還是有自己渠道聽到你音樂的,不用擔心」,黃耀明開心地笑。

對來港不久的美茹來說,這是一個獨特的香港:在一個小小空間,不同界別的人安心地相遇、交流。

空間在香港是稀缺資源,從一開始,Vincent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給了租之後,如果其他人想分享,就一起來用。空間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202-hongkong-brew-note-coffee-roaster-and-the-culture-salon/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