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近日屢接獲市民戶外活動後身體不適 雷雄德:炎熱下行山須量力而為「懂得放棄」

蚺蛇尖。圖:Mitch Lam YouTube 截圖
蚺蛇尖。圖:Mitch Lam YouTube 截圖

近日天氣持續酷熱,有市民行山後中暑後致死,家庭醫生林永和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近期每日都會有數名病人表示在戶外環境或運動後身體不適求診,事後診斷為輕微熱衰竭或中暑,呼籲市民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風險。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在同一節目表示,行山對體能消耗大,加上酷熱天氣下更容易中暑,呼籲市民要做好風險管理,不時檢視身體狀況,必要時要「懂得放棄」,不要「搵命搏」。

林永和表示,前往社區診所求診的人士,表示有輕微發燒、疲倦、頭暈、頭痛徵狀,診所都為他們做新冠病毒測試但呈陰性,細問之下發現上述人士曾經在戶外做運動,持續流汗,因此判斷他們有輕微熱衰竭。

林永和指,熱衰竭是體溫平衡機制失衡的早期情況,患者如果持續在戶外活動後感到氣促、心跳加快、頭暈、步履不穩、抽筋,或者肌肉疲累,就有可能出現早期的熱衰竭;如果情況持續和加劇,就會演變成中暑,患者可能會直接暈倒,失去意識,體內多個器官失調,如無及時得到適切治療,有 6、7 成中暑患者會有生命危險。林永和指,熱衰竭演變成中暑的過程可以相當快速,短至 15 至 30 分鐘就可以發生。林永和指,市民如發現有熱衰竭或中暑情況,最重要都是盡快避免處於高溫環境,盡快散熱,包括吸收大量水份。

雷雄德在同一節目表示,現時天氣酷熱,如果市民要行山,要做好 3 個風險管理,包括個人體格、器材裝備、以及適應天氣和環境的能力。雷雄德形容,近日發生的行山中暑個案地點,例如雞公嶺、狗牙嶺、蚺蛇尖,都是較少樹木,太陽直接照射的地方,行山人士無法躲避陽光,風險自然較大。

雷雄德提到,行山是上斜的運動,對於體能消耗比較大,如果在 1:10 斜度的上山路段行山,身體散發的熱能已經較平路高出 1 倍,自然較容易中暑。雷雄德指,中年人士可能風險較高,如果有隱性或慢性疾病,就較容易在高溫環境下誘發病患;他認為任何人如果預計到體力不足,就要先作適當休息,補充水份,如果預視到難以完成行程就應該量力而為,休息充足後就要折返,「要懂得放棄,下次再嚟過,行山唔使搵命搏。」

雷雄德又表示,游水都有機會中暑,他指在高溫環境下,水亦有機會被曬熱,如果到了 31、32 度,就可能開始影響游泳人士的身體狀況,令他們散熱的能力變差,雖然中暑速度不及行山迅速,但機會仍然存在。他並且指,在公開的游泳比賽,國際泳聯已訂明在水溫高過 31 度便要停賽,以保障選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