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禁足隔離易抑鬱 4個在家放鬆心情方法

Stay at home、保持社交距離是防疫的重要手段,但對習慣方便生活的都市人來說,絕對是一大挑戰。特別是有些人要面對14天的隔離生活,禁足之餘,還有機會遭受歧視目光,更要憂心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可謂壓力甚大。精神科關凱旋醫生表示,每個人面對社交隔離的反應不同,要視乎是否能夠適應壓力,如選擇逃避或是面對。她建議讀者不妨回想以往遇上逆境的克服方法,借鑑經驗來調節心情。

別將隔離當成坐監

很多人在接受隔離時,都認為自己是被迫、被遺棄,甚至有坐監的感覺,愈想愈沮喪。「事實上,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時,便能夠放鬆心情。」關凱旋醫生解釋,即使被要求隔離14天時,也要肯定這是必須和具有價值的,是向自己、親人及社會負責的行為,調整想法便可減少負面思想。

保持社交距離但仍要社交

另一方面,保持社交距離不等於停止社交,關凱旋醫生鼓勵讀者透過其他方式跟別人溝通聯絡。「如致電長者問候關懷,也可在困惱時跟朋友聊天,甚至在情況更壞時致電支援服務熱線求助。」

  •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2343 2255(24小時)

  •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24小時)

  • 香港紅十字會——Shall We Talk心理支援服務︰5164 5040(WhatsApp短訊預約)

維持正常作息可減壓

儘管在家居隔離,活動受限,但關凱旋醫生提醒,大家並非完全被動,首先不必過於聚焦在疫情消息之上,只須確保掌握正確資訊便可,避免愈看心情愈沉重。再來是維持正常的家居生活,定時飲食、每天洗澡等,也可進行適量運動;別因為毋須外出而打破恆常生活節奏。切記遠離濫藥、吸煙、喝酒等壞習慣,免得增添抑鬱情緒。

「保持正面想法很重要,反正難得空閒,不如執拾家居,或是重新閱讀、學習外語或培養興趣等,學習新事物亦有助令人情放鬆。」關凱旋醫生亦提議讀者學習靜觀,以不帶批判的想法去接受腦海裏的每個念頭,從而減少壓力。

關心身邊人情緒表現

有餘力時不妨留意身邊人,若有情緒病病歷或家族病史、酗酒習慣等,或是性格較內向悲觀、不懂減壓,很可能在這段期間屈出病來。關凱旋醫生提醒,要特別關注獨居長者,他們有可能因與社會隔絕,而出現抑鬱症或焦慮症。「若發現自己或旁人對喜歡事物失去興趣,例如一向喜歡的韓劇亦不再追看,或是失眠及食欲下降等,甚至有傷害自己之情況,維持超過兩星期時便要接受專業治療。」

Text:Editorial

延伸閱讀:

  1. 消委會.咖啡推薦|測試揭逾9成半咖啡產品含基因致癌物 僅2款安全!|7款總評達5星名單

  2. 消委會.米製麵食測試|8成有重金屬 9款檢出砒霜!|12款總評獲最高5星名單推薦

  3. 消委會測試牛奶|「子母」奶鈣含量最高|特選3.6 vs 特選3.7日本牛奶分別?(附5星高評分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