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連結小店支援長者拾荒回收 供休息及停泊手推車 免遭食環清場

【Yahoo 新聞報道】拾荒者總被貼上「窮」、「污糟」等標籤,這些長者為回收工作付出勞力,卻遭社會污名化。有團體舉辦拾荒長者支援服務計劃,讓大眾了解拾荒長者的生活,並連結小店提供支援,如提供私人地方予長者泊低手推車,以免被食環署清場。有拾荒長者指,近年食環署執法嚴苛,曾在未獲通知情況下被署方清走數百元紙皮和發泡膠,「我哋係做緊環保,又唔係搞破壞」。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H.H

基督教信義會2021年7月開展名為「拾連」的拾荒長者支援服務計劃,至今已透過外展形式,接觸北區、油尖旺及土瓜灣逾200位拾荒者。小店的支援包括提供場地予拾荒者休息及泊低手推車等。大會在本月設「執『紙』之手 – 社區回收月」,打頭陣為拾荒者相片展覽,今(3月1日)於上水咖啡店Let It Be舉行開幕禮。月內將會舉行一系列社區活動,包括社區回收體驗、真人圖書館及共創手推車分享會等。

基督教信義會開展「拾連」拾荒長者支援服務計劃,透過外展形式,接觸北區、油尖旺及土瓜灣逾200位拾荒者。
基督教信義會開展「拾連」拾荒長者支援服務計劃,透過外展形式,接觸北區、油尖旺及土瓜灣逾200位拾荒者。

「我係為環保出一分力」

年屆六旬的梁瑞環(環姐)曾任職屋苑清潔工,「我真係『垃圾婆』嚟」。以往一人每日要清理屋苑30多層的垃圾,加上抹升降機、門身等,塑造她既「捱得」又愛整潔的做事風格。退休後,她散步時發現北區區內有不少棄置膠樽、玻璃樽,「萬一公園啲玻璃樽打爛,公公婆婆行入去踩親都好危險」,遂參與社區回收。她現時每早5時落區收集膠樽、玻璃樽,拿回家清洗後,再送往綠在區區,「無錢㗎,只係好似儲印花咁,回收到咁上下有得換條紙巾」。

60多歲的梁瑞環(環姐)退休後在社區執拾玻璃樽和膠樽,成為無名清潔英雄,「我係為環保出一分力」。
60多歲的梁瑞環(環姐)退休後在社區執拾玻璃樽和膠樽,成為無名清潔英雄,「我係為環保出一分力」。

即使沒有收入,環姐仍每天在社區擔任無名清潔英雄,「有啲人叫我唔好做啦,要將架車推上推落,直接當垃圾掉咗佢好過;我話我能夠為環保出一分力,我辛苦都係值得」。不過,環姐指去年底起食環執法嚴苛,拾荒者常被指阻街,並會充公手推車和所有貨物,現時她需不斷「走鬼」,「離遠見到食環架車,我就要走」。她飽受壓力,「我哋係做緊環保,又唔係搞破壞,希望食環唔好整走我哋啲車」。

七旬區鳳蘭是資深拾荒長者,回歸年代已入行。
七旬區鳳蘭是資深拾荒長者,回歸年代已入行。

70 多歲的區鳳蘭是工廠女工出身,但隨工廠回歸後北上,轉而投身拾荒行列。現時蘭姐每早6時於葵芳一帶開工,不時工作到晚上。她曾在未獲通知下,被政府充公辛苦拾來、價值數百元的紙皮和發泡膠,「差佬、食環 10 個 8 個一齊嚟,你(政府人員)就萬幾蚊個月啫,我哋無人工,係靠執紙皮」。有街坊向蘭姐撥冷水:「你走去問政府拎錢好過啦,你幾大年紀呀?」蘭姐不滿:「我哋辛苦賺關你咩事?」她促政府寬鬆處理拾荒者,亦希望大眾更尊重她的工作。

理大設計手推車減拾荒者勞損

計劃亦邀請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為拾荒長者設計專屬手推車,減輕勞損情況。項目顧問、設計師陳嘉興指,新手推車設有車鈴、剎車設計,車身摺疊伸延支架,有助平衡和穩定紙皮,車底亦有滾輪的「流利條」設計,上壆更省力。陳指,拾荒者需時熟習新手推車,現時只少量生產。環姐是其中一位用家,她指舊手推車重19公斤,新車則重36公斤,但設有車鈴可更有效提示途人讓路,「有啲後生仔聽住歌撳電話,會聽唔到我嗌」。

不少拾荒長者因長期使用手推車上落斜而造成身體勞損。
不少拾荒長者因長期使用手推車上落斜而造成身體勞損。
計劃邀請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為拾荒長者設計專屬手推車,設有車鈴、剎車設計等,車底「流利條」設計令上壆時可更省力。
計劃邀請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為拾荒長者設計專屬手推車,設有車鈴、剎車設計等,車底「流利條」設計令上壆時可更省力。
部份小店亦會提供屬於「私人地方」的後巷予拾荒長者停泊手推車,以免被食環署指控阻街清場。
部份小店亦會提供屬於「私人地方」的後巷予拾荒長者停泊手推車,以免被食環署指控阻街清場。

社區攝影師:拾荒是「工作」

相片展覽展出社區攝影師何家豪多幅作品,包括拾荒者常用的手推車。何追蹤拍攝回收者生活期間,獲益良多,「每部手推車都有佢嘅特色,點樣去擺嘢都係學問嚟,我都幾鍾意呢類民間智慧嘅嘢,所以係值得留個記錄」。他強調,拾荒者所做的是一份「工作」而並非「執垃圾」,「人哋覺得係垃圾嘅嘢,喺佢哋(拾荒者)手中就係回收品,佢哋只係做環保回收去搵生計」。

參與回收友善網絡的小店,將會獲發「拾連」的貼紙作標記。
參與回收友善網絡的小店,將會獲發「拾連」的貼紙作標記。
「拾連」計劃亦會連繫小店,望共建回收友善社區,如為拾荒長者派發所需物資包。
「拾連」計劃亦會連繫小店,望共建回收友善社區,如為拾荒長者派發所需物資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