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賞花圖鑑 看本土杜鵑盛開 走入馬鞍山歷史

《馬聞》記者兩周後再度登山尋找杜鵑,本地原生的華麗杜鵑已悄悄盛開,引來蝴蝶嘗蜜。
《馬聞》記者兩周後再度登山尋找杜鵑,本地原生的華麗杜鵑已悄悄盛開,引來蝴蝶嘗蜜。

本文獲社區報《馬聞》授權轉載,題為編者擬。

3 月是香港原生杜鵑盛開的季節。在馬鞍山上,長着全部六種香港原生杜鵑品種。今期《馬聞》記者跟隨鞍山探索館館長 Ric 和職員阿康的腳步,三度走入迷徑和陡峭山坡,從杜鵑找尋馬鞍山歷史。觀花,要及時,今期《馬聞》網上轉載內容,就由尋找本土杜鵑開始:

尋找盛開杜鵑 就要走難行的路

馬鞍山有三寶:礦石、杜鵑和赤麂(粵音:己)。《馬聞》記者和鞍山探索館館長Ric及職員阿康於立春那天,在馬鞍山找尋早開的原生杜鵑花。離開了城市開闢的路,我們跟着他倆走過一段比一段更天然的路徑,學習辨認植物,意外走入馬鞍山和香港的歷史。

大石被鑿開,中間小路長出小樹,猶如秘境
大石被鑿開,中間小路長出小樹,猶如秘境

當年日佔,日軍和平民都在郊野大量伐木作燃料之用,亦在馬鞍山發展礦場。後來,礦場繼續經營,提供鐵礦予日本,直至1976年停止運作。為防山泥傾瀉,港府在原址積極植樹,引入不少外來植物。如今,從觀景台望向馬鞍山村,已不見伐木的痕迹;但山上仍遺留當年尋找鐡礦的遺蹟。

種子隨風石隙生根 避過利斧

大概是馬鞍山地勢險峻,一些原生植物躲開了日軍的斧頭,保育了不少香港的原生植物,部分山林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原生杜鵑難以人工培植,馬鞍山是罕有保存全部6種原生杜鵑的地方,分別是香港杜鵑、華麗杜鵑、紅杜鵑、毛葉杜鵑、羊角杜鵑和南華杜鵑。

罕有的香港杜鵑僅在香港以外三個地方可尋;盛開的花在紅色嫩葉映襯下,顯出純潔之美。
罕有的香港杜鵑僅在香港以外三個地方可尋;盛開的花在紅色嫩葉映襯下,顯出純潔之美。
馬鞍山是罕有保存全部6種原生杜鵑的地方,以香港命名的香港杜鵑最為罕見。
馬鞍山是罕有保存全部6種原生杜鵑的地方,以香港命名的香港杜鵑最為罕見。

植物學家吳世捷博士曾研究香港原生杜鵑,指出有抗火性的華麗杜鵑和紅杜鵑較常見,以香港命名的香港杜鵑最為罕見。原生杜鵑種子小,容易借風播種,落在石隙中生根,特愛環境惡劣、陡峭的地方。

爬上陡峭山坡,終發現盛開的華麗杜鵑,遇到「肥肥」的蜜蜂擠進花內採蜜
爬上陡峭山坡,終發現盛開的華麗杜鵑,遇到「肥肥」的蜜蜂擠進花內採蜜

我們從馬鞍山燒烤場出發。在家樂徑走數分鐘,就看見漁護署人工培植、尚未長出花苞的毛葉杜鵑。繼續拾級而上,在觀景台附近轉入危險警告牌後的山徑,才正式走入較天然的植物世界。

初春,大部分植物都尚未開花,地上一片落下的大頭茶花。山林在記者眼前,只是一片綠;在Ric和阿康眼裏,這是滿山的至寶。一路上,他們倆觀察葉的形狀、質料,辨認和介紹不同物種,特別是本地原生品種。

未長花的香港杜鵑清秀而堅挺。紅色嫩葉酷似花苞,往上再生嫩葉,紅葉會轉綠
未長花的香港杜鵑清秀而堅挺。紅色嫩葉酷似花苞,往上再生嫩葉,紅葉會轉綠

他們讓我們揉碎看着、嗅着也像迷迭香(Rosemary)的崗松。大力捽碎,是白花油的味道。原生植物背後,是這土地的故事。以前,掃把是以曬乾的崗松製成;有毒植物山菅蘭的種子加上米,就是老鼠藥;在饑荒時,含有澱粉質的裂斗錐栗可以充飢。裂斗錐栗原由香港原生動物傳播,動物數量減少後,需要人工培植。現在,它抗火的特性,成了漁農處常種植的原因。

野漆樹在秋冬轉紅,美麗而有毒性,可致皮膚敏感
野漆樹在秋冬轉紅,美麗而有毒性,可致皮膚敏感

我們很快就「看見」抗火的重要性:一片燒焦的植物,伴隨不容忽視的味道。阿康心痛地說,前一周還是好好的。燒焦了的範圍不多,Ric猜想是煙蒂造成的小山火,很快發現又撲滅了。我不禁憶起1996年八仙嶺山火,和看報道的心寒。走着不久,在地上看見煙蒂。

軟莢紅豆別名相思豆,韌皮纖維可作人造棉和編繩原料
軟莢紅豆別名相思豆,韌皮纖維可作人造棉和編繩原料

探索 要走以為自己不會走的路

我們終找到小白花,藏在頭頂葉枝上小小的一朵香港杜鵑。想像那花是一道開胃菜,會看見更多,直至路在一處下陷的小山谷中止了,我們是這麼想的。

阿康拿出望遠鏡,他們倆指着下方不同的樹,說哪棵是哪種杜鵑。山谷下有一棵長成樹般的杜鵑,或許是人類走不到的地方,才能長出如此壯實的杜鵑。「要找尋『好嘢』,就要走上難行的路。」Ric這麼說服了我們走「無路之路」,教導我們走往杜鵑喜愛的陡坡。漸漸,我們能自己辨認到尚未盛開的杜鵑。

爬到某處,Ric走入一段異路。阿康不曾走過這路,興奮地辨認到不少植物。而路的盡頭,是一個人工開鑿的石洞。Ric解釋,這路在他看來很不自然,猜想會有古怪。果不其然,石牆表面有礦化。他觀察地上的礦石,笑着拿出頭燈,走入石洞探索。洞穴不算深,盡頭的石牆有鑿洞的痕迹。

小徑旁有個石洞,洞穴不算深,比人更要高,盡頭的石牆有挖鑿的痕迹
小徑旁有個石洞,洞穴不算深,比人更要高,盡頭的石牆有挖鑿的痕迹

反覆磨練 期待有天站在杜鵑旁

回到原路,再往上走一段路,我們就沒再往上爬。上頭可能有綻開的華麗杜鵑,但路有點濕滑,不是記者能應付的。Ric細心解釋,建議我們回程的考量,我們沒再上行,心裏已感滿足。

這隻貌似麻雀的鳥兒,原來是樹鷚,是香港常見冬候鳥及過境鳥
這隻貌似麻雀的鳥兒,原來是樹鷚,是香港常見冬候鳥及過境鳥

「米紙」曾形容阿康為「低物欲青年」。這天,跟着他和Ric走入山,我對他們的生活着迷了。山林的美,是純粹的,不帶人為的雜質。山林,是一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即使那麼熟悉山頭,每天總會發現新的寶貝。踏實地穿梭這土地,甚麼也不需。這是一個期待每一天的生活。

這些美好,一直都在。若然人們真誠地愛着這地,接受考驗,反覆磨練,在偶爾的一天,會發現自己站在美好旁,在這地生根。

撰文 // Ines 攝影 // Kennis

———

《馬聞》派發點(持續更新)

https://bit.ly/3qBUNRQ

《馬聞》月捐眾籌

https://www.collaction.hk/s/mosnews

原文載於《馬聞》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