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管理現疏忽 部門缺措施跟進 發展區倡改善風險審核

【on.cc東網專訊】何文田巴富街去年9月有9.5米高的鳳凰木倒塌,壓毀4車並擊傷一名校巴司機。發展局因應事故其後成立路旁樹木種植和護養專責小組,並於今日(19日)會見傳媒交代進展。小組經檢視後指出以往樹木管理工作有不同問題出現,包括檢查出有樹木缺陷卻沒有相應的緩減措施跟進;觀察結果與風險評級不一樣;發現樹木異常後卻沒有進一步評估等。當局提出多項改善措施,例如擴大樹木風險評估範圍、有系統地更換老化的先鋒樹種等。

就巴富街鳳凰木倒塌一事,當局調查成因後發現是因為真菌感染而導致樹木倒塌,發展局發言人指真菌感染難以目測發現,故會建議日後檢查樹木時可參考同區相同的樹木狀況去評估,並更仔細巡查以發現問題。但除了上述問題外,經檢視以往的塌樹事件及評估樹木護養部門的經驗後,發現有多項問題,例如部分現有路旁樹木現時生長條件欠佳;檢查樹木狀況所得,結果與建議的寬減措施之間有差距;樹木的觀察結果與風險評估不一致,例如觀察結果為健康或結構欠佳,但風險評級卻為低。

發展局及後提出10項改善措施,包括清晰闡明發展局與樹木管理部門的關係;擴大風險評估的範圍,預計個別樹木巡查涵蓋的樹木數量將增加數倍,由每年約9,000顆樹木增加至4.5萬棵樹木;定期檢查位於未批租和未撥出政府土地而沿着沿着行人路車路鄉村道路種植的樹木;加強風險緩減措施的執行等。而就路旁大樹引進合適性及可持續評估,以處理一些沒有迫切風險但長遠而言有潛在威脅的路旁大樹,將在2023年展開研究。

東方傳媒機構早向政府獻「路邊樹木種植理想藍圖」,倡議馬路與行人路旁的植物栽種分多排,即使樹木倒下,塌樹既不會傷及路人,亦不阻塞交通。歸根究柢,塌樹壓傷人及阻塞道路的原因是規劃不周,高矮不分導致種下禍根,建議馬路與行人路旁的植物栽種要有規劃,種植樹木時共分多排,距離道路最遠的一行,如與路邊相距6米,便應種植只生長至5米高的大樹,因此當樹倒下,塌樹與道路仍有一米距離,不會壓到行人或車輛。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