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互利關係 化解中港矛盾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府立法限制過境不能攜帶超過兩罐奶粉引起的風波,在兩會期間成為議論焦點。內地媒體提出質疑,人大政協紛紛發表意見。今次事件帶來最值得深思的,是香港應該以甚麼態度,面對兩地緊密接觸所帶來的摩擦,上任不久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就提出理性包容和及時處理兩個原則。 自內地實施自由行以來,中港兩地人流往來急速上升,帶來的效益非常巨大,同時產生的問題日益凸顯,最主要的成因,是香港只有七百多萬人口的城市,加上地少人多,難以承受來自內地急增的需求。 最先是內地人來港產子,觸發雙非的難題。雙非嬰湧現,即時造成產房設施不足和日後社福配套的長遠壓力,前者尚可以透過增加醫療服務紓緩,後者的影響就很難預測和應付,最終現屆政府決定把雙非產子配額無限期叫停,而這個決定獲得社會普遍認同。 內地需求勁 香港吃不消 內地人鍾情香港社會的軟硬件設施,大舉來港置業,令樓價急升,結果逼使政府不斷出招干預樓市,個別政策如買家印花稅、港人港地,都是希望針對性解決問題。同時,鄰近省市對香港商品及服務的需求龐大,不但產子成為風氣,內地水客來港購物,令到香港出現人流爆滿,租金急升,搶奶粉事件就是在這個大氣候下產生的現象。 面對農曆新年前內地水客大舉搶購奶粉,香港社會迴響甚大,當局為了迅速回應民意,提出立法規管攜帶奶粉出境,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生效實施,結果導致部分出境旅客觸犯法例,面對罰款之外,內地旅客還有可能在上庭前被拘押,並非水客的違例人士因此大感不滿,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事後檢討,要保證香港嬰兒有奶粉供應,是否必須立法規管呢?如果立法規管,過程中在宣傳和教育上是否可以做得好一點呢? 由「限奶令」引申而來的,是內地對香港服務需求日增,相若情況極有可能在其他範疇出現,有關方面應如何應對呢?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出席小組會議時發言就提出,香港與內地合作,認為內地要靠香港走向國際,香港的經濟發展長遠要倚靠內地。香港要有宏遠的戰略眼光,有更大的勇氣,及更寬闊的胸懷,不要將視野只放在香港的利益,又提出特區政府應正視問題,迅速處理。 怨氣妥疏導 免民心走遠 張曉明的說話,從長遠發展道出了應如何正確看待中港矛盾。內地人湧港對香港造成的困擾和日常生活不便,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客觀來說,大量的人流物流,為香港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美歐市場連年不景,香港能夠維持增長和低失業率,與旅遊零售表現強勁關係極大,有得必有失,旅客臨門,就如興旺的店鋪,員工自然難免工作「踢腳」,容易與主顧發生齟齬;不過,只要理性一點去看,就會明白這是正常不過的小節,長遠來說,應該是做好配套,加強接待能力,才是最有利香港的發展。 作為國際大城市,港人自然明白廣納四方人流、物流的重要,中港交往增加是利多於弊。現時內地旅客湧港帶來各種實際運作問題,特區政府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盡早察覺事態變化,研究解決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做好解說工作,包括向內地民眾闡釋,安排是出於香港吸納能力的局限;以及疏導市民的不滿情緒,避免矛盾令兩地民心愈走愈遠。 (社論)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