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館|還原舊日法庭注入現代教育功能 修復秘密押犯通道考心思

活化大館|還原舊日法庭注入現代教育功能  修復秘密押犯通道考心思
活化大館|還原舊日法庭注入現代教育功能 修復秘密押犯通道考心思

大館佔地13,600平方米,經過十年活化後成為蹟及藝術館。這個中區警署建築群,昔日集執法、司法和懲教於一身,在香港的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現存的中央裁判司署,落成於1914年。三組法定古蹟之中,這座大樓在建築群中是最早結役的,於1979年便結束使命。1979年至 1984 年間,中央裁判司署大樓先後被用作最高法院附屬樓及西區裁判法院。1984 年後大樓輾轉被其他部門使用,從此完全結束作為司法機構的功能,而不少法庭裝潢和配置都在這時期被拆卸。儘管如此,無論在歷史上和建築上,這座處處顯現司法和權威象徵的大樓是建築群中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而且其整體建築狀況保存良好,歷史樓梯和大堂、門、窗、壁爐、鐵器、配件以及許多木地板都以原貌保留了下來。

法庭中的歷史故事

大家想體驗一下時光倒流,可以到設於地面的歷史故事空間,「旁聽」於1915年4月中央裁判司署所展開的第一場審訊,透過投影了解當時一名歐裔人士拒絕付費予人力車夫的案件。雖然法庭內的原有間隔早已拆毀,但團隊透過翻查歷史圖則和口述歷史,以現代手法重塑庭內設計,讓大家也能了解到一宗審訊內不同角色的位置。

中央裁判司署的法庭亦不時化身「古蹟教育劇場」,讓學生親臨其境來到互動學習,參與一場模擬審訊,扮演不同角色和辯論,以探究為本的方式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同時加深認識我們的文化遺產。曾經帶領學生參與過活動的馮老師表示,活動的鋪排和設計讓學生置身於古蹟環境中,讓學生能夠投入角色或故事情境中,從而作出深入的思考。而參與過活動的薛同學則認為雖然自己曾經來過大館,但參與劇場讓自己代入整件事的其中一個角色,就像一個旅程,讓她有更深刻的體驗。

過往的「古蹟教育劇場」活動(攝於疫情前)
過往的「古蹟教育劇場」活動(攝於疫情前)

活門與樓梯的保育

參觀法庭的時候,大家有否留意到被告欄地下有個長方形金屬框?地面的法庭和地庫一樓的地窖有什麼連繫?

地下的金屬框其實是一道活門,下面隱藏了一條直接通往地窖和羈留室的樓梯,容許保安最嚴密的情況下將被告押上法庭受審。1975年轟動一時的大毒梟跛豪販毒案,其太太鄭月英第二次提堂便是透過這條秘密樓梯由地牢直接押解到法庭受審,過程保安非常嚴密。這類樓梯並非香港獨有,英國倫敦老貝里中央刑事法院(Old Bailey Central Criminal Court)於1907年落成的建築物內,也有一條相似的樓梯,由樓下的拘留室直達法庭被告欄。

大館復修工作一直以公眾安全為最重要考慮,復修後建築群均符合現今嚴格的建築物條例及消防要求。現存的中央裁判司署落成至今超過一個世紀,設施自然而然不能滿足當今的標準,而這條狹窄的秘密樓梯當然也不例外。即使活門的承重能力在活化後能提升到當今的安全水平,樓梯要達致向公眾開放的標準,便需進行大量改建,少不免會對文物造成破壞。團隊最後絞盡腦汁,決定從軟件上配合保育的需要,不將設施對外開放,顧及了文物的原真性和公眾安全的考量,以原件保留樓梯作為歷史的見證。這條地窖裏上了鎖的樓梯,狀似昏昏暗暗並不顯眼,其實它背後是一個文物亮點和復修故事呢!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