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港府運作 增政務官入熱廚房

只有少數外界人才加入「熱廚房」。
只有少數外界人才加入「熱廚房」。

問責制的原意不但是要政治任命的官員要問責,亦是希望能引入外來人才,然而在新一屆班子26名主要官員當中,多達7人是政務官(AO)出身,加上特首辦主任則合共8人,部分是來自紀律部隊,僅得3人是外來專業人才及4名議員。有學者分析指班底外部人才較少,可見外間尋覓人才非想像般容易,認為新班子屬實務型,並不排斥AO,他們熟悉政府運作,相信能做出成績。至於安排又是否因為李家超武官出身,需要AO「平衡」一下?該學者認為主要是視乎人選是否適合有關職位,而該人可以來自不同地方。

新加入候任班子的AO及前AO,包括候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候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候任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及候任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再加上候任特首辦主任葉文娟,總共5人,現屆政府過渡到新班子則有候任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候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及候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換言之,新班子合共有8人是AO出身。

行政效率提升在望

對於新班子似是倚重AO,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新班底外部人才較少,或要待政治環境進一步穩定,才會提高他們進入政府的意欲。

他又認為候任官員屬於實務型班子,若上層管理者有明確的施政目標,並讓政策局有合理時間工作,估計會能有效改善行政的效率。

引入問責制目的是引入更多非公務員出身的外人擔任問責官員,是否違反原意?劉分析,指當年引入問責制的主要目的是要令特首可以組建一支與他理念一致,可共同進退的班子,並非一定要有很多外邊的人。又舉例有前特首組建的問責團隊,的確有不少社會精英加入,但後來政治鬥爭不斷,社會精英卻步,才要更多倚賴公務員,但隨着政局漸趨穩定,愛國力量人才愈來愈多,估計日後會有更多社會精英願意加入政府,亦令政府更「接地氣」。

相關安排是否與李家超「武官」出身,班底內亦有多人來自紀律部隊,而需作出「平衡」,劉指難用「平衡」一詞,因為始終要視乎個別職位究竟哪個人選較合適,而該人可以來自政府內部的政務職系、行政職系、專業職系或紀律部隊,亦可以來自社會。他又認為政務職系仍具有優勢,但非如過去般有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