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梨泰院「人群擁擠」事故:一場能避免的慘劇如何發生?災難中應如何自救?

南韓首爾梨泰院在10月30日凌晨發生嚴重人群擁擠事故,事件造成超過150人死亡。由於這是梨泰院在大部份防疫措施解除後第一次大型萬聖節活動,參加人數有近十萬人,慘劇也引起了對主辦方缺乏人流管制和活動安全的批評。

雖然在華文世界沒有分開「stampede」(踩踏)和「crowd surge/ crowd crush」(人群擁擠),都統稱為「人踩人」或「踩踏」;但其實二者有實際分別,今次梨泰院的事故是「crowd surge」而非「stampede」。「Crowd surge」(人群擁擠)指太多人在一個有限空間裡不斷推擠,導致人群像骨牌般倒下,而且倒下後很難再站起來。人群愈大,擠壓的效果就愈強。這種事故中的死者大都死於壓縮性窒息(Compression asphyxia),即肺部沒有空間擴張,呼吸困難致死。而在「stampede」或「踩踏」中,人們其實有足夠空間跑動,可能因為恐慌或其他外部刺激而互相衝撞﹑踐踏並引致傷亡。在梨泰院意外中,人群集中在一條下坡的窄巷內,而根據目擊者及生還者的說法,當時愈來愈多人在前方倒下,形成令人動彈不得的人牆,所以跟絕大部份被稱為「人踩人」的意外一樣,屬於「crowd surge」而不是「stampede」。事實上,英國大報《衛報》(Guardian)編輯室已棄用「stampede」並改用「crowd surge」。

現代最嚴重的兩次人群擁擠慘劇,都是在伊斯蘭教朝覲(Hajj)期間,於聖城麥加鄰近城市米納進行「石擊魔鬼」儀式時發生。1990年事件的死亡人數為1426人;而2015年發生的事故,沙特政府指死亡人數為769人,但媒體估計實際遇難人數大概在2000至2400人左右。英國最著名的人群擁擠慘劇是1989年發生的希爾斯堡慘劇(Hillsborough Disaster),事後的調查直指當時負責球場指揮的警官控制不力以及球場安全欠佳,而慘劇也引起英國小報渲染災難報道的爭議。而1993年的蘭桂芳慘劇後,香港地鐵開始在大型節慶後提供通宵服務,以防群眾心急趕地鐵而發生意外。此後香港其他大型活動也開始實施人流管制。

雖然歷史上發生過多次人群擁擠慘劇,類似意外仍不時發生,單是今年10月,就發生了月初的印尼球場事故,和今次的梨泰院事故。群集事故(crowd collapse)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界都有不少研究:到底本身以正常速度行進的人群,為甚麼會突然互相擠壓?群體的心理和個人的心理是不是有些不同?如果陷入類似的情況,我們能如何自救?端傳媒參考了一些研究資料,又採訪了專門研究人群管理的專家學者,嘗試了解梨泰院悲劇的成因。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1101-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itaewon-crowd-collapse/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