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名物露兜刷 隱身樓梯舖

樓梯舖是香港頗為獨有的特色,從戰後唐樓逐漸衍生而成。樓梯旁邊就是整個舖頭的地方,往時由居民擺地攤,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樓梯舖。洪哥的小店便是其一。雖說舖仔細細,存在感一點也不低。每逢路經的人,均會駐足停留,觀賞其製作露兜刷的過程。

兒時回憶 造就露兜刷之誕生

洪哥常用的工具:鎚仔、鋸、不同大小的針,呈「L」型的梳針,不少工具都是用露兜根加工而成。

認識洪哥兩年,每次經過他總是戴着自製的回收皮革帽子和工作圍裙,非常醒目,拿着木鎚在粗樹幹工作枱上揼揼梳梳。這天也不例外,一如既往,戴着皮帽子,拉着車仔回來開舖。他笑說:「知道今日影相,帶返頂帽」。

往時在上水擺檔,兩年多前租下廣福道的樓梯舖後,少一點朝桁晚拆的勞碌,租金也相宜,能專心創作。相比之前,現在店內的露兜刷數量更多尺寸更齊備,還有行山仗、長掃等,材料全都取之天然。露兜樹又名海菠蘿,台灣稱作「林投」,是近海的常綠灌木,其果實看來像極菠蘿。

大嶼山收集露兜
洪哥小時候已認識露兜樹,當時住的地方近海,很容易找到露兜樹,「長輩會叫小朋友收集露兜根回去,再製成油掃,沾上米漿貼門神。」幾年前他在東坪洲重遇露兜根,忽發奇想,便嘗試製作,現時主要在大嶼山收集材料,選用其氣根。露兜根收集後,要在幾天內盡快處理,削走表皮避免發霉,風乾後方能開始製作刷子。

「露兜根很有趣,越老不一定越粗,有些較幼都很夠韌度。」洪哥分享,並不是所有氣根都能使用,先細心觀察表面紋路,從表皮顏色知道大概年份,在樹皮下看到一點點的便是氣根。五年以下大多都太軟身,選最少五年以上的氣根才夠硬淨和韌度。

洪哥每天在這樹幹上製作大大小小的露兜刷

舊刷回收 回歸自然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洪哥總在有限之中發揮無限。若細心留意,會發現不同時期的露兜刷有不同面貌,洪哥不斷改良產品,一有新想法便嘗試。像最新一批露兜刷顏色有點不一樣,形狀也不同了。「這批調整了一些地方,刷頭和柄均造成微微斜頭,這樣清潔功效更好,刷頭反轉又可清擦污漬。」顏色方面,以往只用咖啡、鹽水、油、浸泡,近期加入黃果子和八角,浸泡三十小時,改善露兜刷發霉情況。黃果子為其染上一抹黃色,八角亦帶來微香。此外,以往洪哥會以銅線直接定位,但發現在浸泡過程後出現生鏽問題。現在想到以不鏽鋼喉箍定位,浸泡後才上銅線,外觀更靚仔。


以喉箍定位才問始造型,更能保持外觀上的美感。

製作一個小小露兜刷,至少揼過百鎚才成形,還未計梳理部份。露兜刷看似易做,其實少點心思也不能。氣根先削皮和風乾,再用火槍灸燒根部表面,才可開始製作。現時已製作過千個露兜刷,全是洪哥一手一腳的心血,他會根據露兜根的形態而造成不同產品。

可用大半年至一年
「除了揼,還要梳理才能做好刷形。做的過程其實很重複,亦不能急,人手造的絕對不會能馬虎。」開好尺寸後,綑好刷頭部份才開始造型,看着露兜刷逐漸成形,刷頭由原條氣根慢慢分裂成粗絲纖維,再用特製的「針梳」梳理。要再幼細一點,用木槌揼呀揼,直至變成適當的粗幼度,梳理一下,在刷柄鑽兩個小洞,穿上露兜纖維編成的掛繩,露兜刷禮成!

每個露兜刷可用大半年至一年或更久,代替了不能分解的百潔布。視乎使用的頻密程度。當用到不能再用時,可帶回給洪哥收集,他會拆去銅線,再轉贈朋友在田間堆肥,用之自然,取之自然。現時多達十一間無包裝小店向洪哥入貨,說露兜刷是環保名物也不為過。


洪哥鼓勵客人回收,帶舊刷來可作十元之用。

info
藝揚創作
地址:大埔廣福道125號
聯絡:6823 1990

撰文:周敏兒 @nomad.cmy
攝影:每木 @weak_ch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