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禁航致本地鯨豚出沒率急升 活躍情況近5年未見

【on.cc東網專訊】香港是一個生物多樣性高的地方,但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水域的數量於過去17年間下跌超過89%。不過在新冠疫情下,南大嶼海域跨境高速船自2020年2月起停航,大大減低對該片海域生物造成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日(21日)公布對南大嶼水域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聲納及目視調查,發現在快速船停航後,本地鯨豚出沒比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行為更為活躍,例如牠們會比起停航前更頻繁地覓食、社交,以及在航道附近遊蕩和休息等,而這些行為模式在近5年都未曾有過任何紀錄。

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表示,鯨豚主要依賴聲音導航、覓食以及尋找同伴,若果附近有很大的噪音,牠們會停止覓食。而高速船產生的寬頻噪音與鯨豚的聲頻會發生重疊,因而影響鯨豚的聽覺距離,最後減低牠們覓食和尋找同伴的能力。為了讓該海域的生態持續改善,WWF提出4項緩解方案,包括「航道南移」、「設立限速區」、「陸路跨境」及「減少高速船班次」。其中「航道南移」獲多人支持,受訪者認為能有效避開重要棲息地。另由於中華白海豚現時正面臨絕種危機,調查亦顯示,有84%受訪者亦同意高速船可能會威脅海豚生命安全,可見大部分港人對於保護鯨豚抱持正面態度。

WWF亦藉此建議政府,設立核心和緩衝海洋保護區,優先推行保育措施和管理方針,訂立該地區為禁捕和不受發展影響的區域。而緩衝區則作為低人為干擾的通道,以海岸公園或類近的方式管理以維持生境連續性、完整性及種群的連接性。其次,WWF建議政府將工程和相關船怕的水底噪音納入環境影響強制性評估部分,更新生態影響評估清單,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指南,以列明水底噪音評估標準。最後,吳表示,政府應與業界、海事和生態學者等緊密合作,在復航前盡快制定並落實減缓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讓本地鯨豚可在不受人為威脅的情況下自由使用西南大嶼水域。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