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觀察港島鬧市植物 記錄栽種緣起 城市日記展覽發掘社區故事

左起:展覽設計及製作朱煒傑、參展學員Christy、Iris、Carbo、城市日記項目主任黃淑儀。
左起:展覽設計及製作朱煒傑、參展學員Christy、Iris、Carbo、城市日記項目主任黃淑儀。

【Yahoo 新聞報道】在鬧市遊走,只要慢下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植物的芳蹤。不論是鐵絲網上的攀緣植物,還是纏著路牌的小樹,背後都有故事。Iris 本身是社工,參加「香港時地人」計劃接觸到生態探索,遂嘗試每日放工後觀察路邊植物,發現多數是附近店主所種,但栽種緣起各異。她花了一個月時間在港島尋覓植物、訪問店主,寫成《植物鄰居觀察記》。

文字、攝影記者:HT

「城市日記」一連兩星期在銅鑼灣舉辦「香港時地人」社區達人工作坊畢業展,現場佈置了各式植物,例如銅錢樹、到手香、黃金葛,都是 Iris 向上環摩羅街古董店店主芳芳借來。

Iris 把芳芳在城市種植的經歷載入觀察記。十多年前的週末,經常有人在摩羅街一些店門外擺地攤,吸引遊人聚集,但同時引起店鋪與攤檔衝突。芳芳於是想到擺放植物分隔雙方,免卻爭執。現已退休的芳芳希望繼續綠化社會,有時候問過地盤工人或清潔工人,就會在不阻礙對方工作的情況下在工地外或鐵絲網上種植。她又會自製有機肥料、收集被棄置的竹枝用以固定攀緣植物、回收膠樽做植物容器。

紅色和綠色的燈箱字,分別是商場裝飾用的紅膠花和綠色水樽蓋升級再造而成。
紅色和綠色的燈箱字,分別是商場裝飾用的紅膠花和綠色水樽蓋升級再造而成。
Iris為芳芳借出的植物澆水。
Iris為芳芳借出的植物澆水。

掙扎求存 好好生活

Iris在走訪植物鄰居的過程中,還在北角遇到纏著路牌的小樹,照顧小樹的車房老闆估計是小鳥把種子意外帶到路牌旁邊的縫隙中;又有在西營盤見過一間洗衣店,小小的門面卻擺放了十來盆植物,原來是樓上街坊搬走時請店主「收養」,店主又覺得可以令空氣清新,便愈種愈多。

完成這份作品之後,Iris亦都將植物帶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她是以公屋居民為服務對象的社工,「可能都會同佢哋介紹區內不同嘅植物,最近做一個(工作坊),係執一啲跌咗落地嘅花做蠟燭,或者做唔同嘅手工。」她在作品末段寫道:「希望自身的生命也能像植物一樣有生命力,能掙扎求存,好好生活。」

城市日記自2020年起舉辦「香港時地人」計劃,為參加者提供一系列工作坊,例如敍事實踐、城市生態觀察、社區導賞,培訓他們發掘和書寫自己的社區故事。計劃至今舉辦了六季,今次在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贊助下,展出第四至六季參加者共約20份畢業作品。

Carbo的作品是觀察小狗在區內散步,構思源自疫情期間很多放狗的空間暫時關閉,於是帶小狗發掘社區。
Carbo的作品是觀察小狗在區內散步,構思源自疫情期間很多放狗的空間暫時關閉,於是帶小狗發掘社區。
Carbo手繪的小狗散步地圖,並會按小狗Sunny的反應為每條路線評分。
Carbo手繪的小狗散步地圖,並會按小狗Sunny的反應為每條路線評分。
Christy的其中一份畢業作品,是分別到中環和維園為外傭畫肖像畫。
Christy的其中一份畢業作品,是分別到中環和維園為外傭畫肖像畫。

展覽物料供開放「認養」

展覽共設有三個主題:社群中的人、社區作為棲息地、我的社區。參加者以不同媒介呈現社區故事,包括文字、圖畫、錄音、影像。負責展覽設計及製作的朱煒傑從小學回收學生檯,然後改裝成揭蓋式。參觀者打開每張檯會見到各式創作,譬如有些櫃桶裡放有iPad,可以播放影片,又或者藏有繪畫手稿及創作筆記。展覽奉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多數物料都是回收或可重用,包括檯、櫈、燈箱字。項目主任黃淑儀表示,這些回收改造的檯櫈均開放「認養」,參觀者可在展覽後取走或認購。

【「香港時地人」畢業展:給社區的詩】

日期:2023 年 3 月 3 日至 12 日

時間:12:30 - 19:00

地點:銅鑼灣希慎廣場 9 樓 Urban Sky

費用:免費

朱煒傑(右)是設計工作室Gaau1 Up聯合創辦人,亦是塑膠升級再造設計師。
朱煒傑(右)是設計工作室Gaau1 Up聯合創辦人,亦是塑膠升級再造設計師。
朱煒傑將回收而來的小學學生櫈,換上口罩改造而成的膠面。
朱煒傑將回收而來的小學學生櫈,換上口罩改造而成的膠面。
展覽設於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
展覽設於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