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大選前瞻之五:淺談選舉民調-為何大眾對民調機構出現「信心危機」?

【編者按】美國2022年度中期選舉將於11月8日舉行,屆時將有35個參議員﹑435個眾議員和36個州長席位面臨改選。這是拜登上任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考驗,同時也將對美國下一階段內政外交政策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端傳媒將在10月至11月初刊登「中期選舉前瞻」系列,試圖為讀者整理兩黨在各州的具體選情﹑民調走向﹑親台議員選情等。這篇為前瞻系列的第五篇,將分析自2016年起就困擾了不少民調研究學人的問題-民調還可信嗎?。

(陳嘉銘,選舉研究學者。)

2016年對從事選舉研究的學者來說,是難以忘卻的一年。這一年先有英國的脫歐公投,後有美國的總統大選。這兩場選舉震盪(electoral shocks)自然為學院帶來不少研究契機。前幾年,研究生單是分析脫歐或特朗普勝出後的餘波,就足以交畢業論文。但伴隨這兩場選舉震盪而來的,不僅僅是研究契機,還包括對民調機構的「信心危機」。不少有威望的民調機構在預測這兩場改寫歷史的選舉時出現滑鐵盧,對結果的預測完全錯訣。在往後的日子,不少人都質疑選舉的民調預測,甚至嗤之以鼻。即使來到2022年的美國中期選舉,這些爭議仍未結束。本文希望拆解一些關於民調的迷思,與及淺介民調研究的最新發展。

選舉結果越來越難測?

自英國脫歐公投及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圍繞學界及民間的一大疑惑,無可否定是「民調誤差有否上升?」要回答這疑問,就不得不提2018年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刊登的文章〈不同時間和地方的選舉投票誤差〉。文章作者Will Jennings及Christopher Wlezien皆是選舉研究泰斗。他們首先闡述民調誤差的幾個可能,諸如網上民調 (online polling) 的興起、民調回應率下降、傳統社會結構難再規範選民投票意向等等。以上種種原因,皆令坊間認為民調誤差有上升的可能。

但事實是否如此?為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收集了1942年至2017年四十五個國家的選舉民調,總共有三萬多個樣本。他們用了好幾種計算民調誤差的方法,其中之一是計算選舉結果跟民調的「絕對誤差」(absolute error)。他們的發現跟坊間的理解恰好相反:民調跟選舉結果的絕對誤差,在過去六七十年並沒有上升趨勢。另一種計算誤差方法,則聚焦在競選期間到投票日的絕對誤差,分析競選期的絕對誤差在過去幾十年有否顯著上升。然而,作者的答案亦是否定的。他們只發現總統制的絕對誤差比國會制大,但這差距亦隨著競選期收窄。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1105-international-us-midterms-forecast-can-we-trust-polling/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