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台灣迷因:我們知道這很地獄、很多中國梗,但真的很好笑

這是台灣迷因專題的第一篇報導,我們關注了迷因的流行、製造及其中的中國元素,並邀請你一起思考:好笑有沒有邊界?今天還同步推出了小遊戲:測測你多了解台灣迷因,建議與本文一起服用。本週六,我們還會推出一篇深度報導,探討迷因為何好笑?又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老師老師,我要跟妳說一個小燈泡的笑話。」

「是什麼呢?」

「我從頭說起喔。」

這並不是公民老師顏渺津(化名)第一次聽到學生流傳關於遇害女童小燈泡的迷因(meme),在短暫的下課時間,她只能嚴正告訴學生她不喜歡。「老師告訴他們不行,他們頂多不在老師面前說,但無法理解為什麼不對。」顏渺津說。

「(迷因)很好笑啊、分享快樂」——這是端傳媒在採訪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迷因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張梗圖、一段音樂,在日常生活中,因著「腦洞大開」這個特性,透過網絡被大量複製、改造並傳遞。

迷因從次文化逐漸走入主流文化,無論是慢半拍的政府宣傳還是能嗅到商業氣息的品牌宣傳,都大量使用迷因。讓許多原本對政治、嚴肅議題不感興趣的人,也注意到新的資訊。

迷因具有無意義、無厘頭、好笑、易懂、嘲諷等特性,但也經常因政治不正確、地獄梗等特性,在網路上引起爭議,反對者多認為不應該開弱勢的玩笑,支持方則多以「正義魔人反擊」,嘲諷對方開不起玩笑、不懂幽默感。

端傳媒採訪當紅「規工欸」水母梗創作者、圖文帳號經營者、喜愛迷因的學生及他們的教師,嘗試理解:他們如何在日常中使用迷因?迷因是怎樣被製造的?又該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國因素?以及,好笑究竟有沒有界線?

韋史密夫(Will Smith)的梗圖。
韋史密夫(Will Smith)的梗圖。

無處不在的迷因:「有趣才能被看見」

「生活壓力很大,看迷因很舒壓,同時也能了解流行、時事。」靜宜大學四年級的男學生吉吉滑開IG(Instagram),全都是迷因。他說沒辦法選出一個最喜歡的,有些看過就忘了,再看一次,還是很好笑。

在打工的短暫休息時間,吉吉會透過迷因帳號看新聞,「之前不是缺鮭魚?我看阿尼尛(ANIMA)寫爭鮮的鮭魚之亂才知道。」他說自己不會再去搜索新聞做進一步了解。

受訪學生們指出,平時最常在IG上接收訊息以及交流,他們會追蹤迷因帳號,還有人自行成立迷因帳號;其次才是臉書、YouTube、Dcard等平台。高雄鳳山高中學生張平書與高雄新莊高中學生吳幸安(化名)為了得知國外最新流行的迷因,追蹤了不少粉專、頻道。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714-taiwan-meme-1/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